学术成果
   首页» 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李翀:《21世纪重读凯恩斯<通论>》,2025年6月
发布时间:2025-11-28       浏览量:

    李翀教授所著的《21世纪重读凯恩斯<通论>》,于2025年6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640.png


    本书序言: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下面简称《通论》),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标志。在两个世纪之交,凯恩斯被美国经济学会评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我于1978年在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的时候,我国著名的凯恩斯经济学研究专家樊弘教授曾给我们讲解凯恩斯《通论》,当时我第一次阅读凯恩斯《通论》,觉得非常晦涩难懂,只能理解凯恩斯《通论》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在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里,由于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曾不断翻阅过凯恩斯《通论》的部分内容。在凯恩斯《通论》出版近90年后的今天,我重读凯恩斯的《通论》,主要想探讨一下,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它能否经得起逻辑检验和实践检验,它在经济思想史中处于什么地位。

 凯恩斯的学生、英国经济学者罗宾逊(Austin Robinson)在1947年出版的《凯恩斯传》中曾经写道:“我们目前距离梅纳德•凯恩斯的时代还太近,难以对他冷静地加以评价,也难以毫无成见地说出他在伟大人物的行列里究竟占有怎样崇高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他作出比较正确的评价,但那应该是我们后代的任务。”到现在,近90年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我准备基于逻辑和事实,去做罗宾逊所提出的这项研究工作。

 应该指出,凯恩斯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不同的概念,凯恩斯经济学是凯恩斯本人的经济学,主要体现在凯恩斯的代表作《通论》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也就是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学。本书讨论的是凯恩斯经济学,不是讨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经济问题总是争论不休的,何况凯恩斯还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对凯恩斯《通论》的讨论肯定带来不少争议。英国经济学者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曾经说过:“经济学的争论之所以不得消停,不是因为经济学家一定比其他人更不理智,更容易耍脾气,而是因为涉及的议题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按照我的理解,罗宾逊夫人说的“感情色彩”是指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或者学派之见。

 在经济学界,许多人习惯于对于任何经济问题的讨论都以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或者学派之见划界。我认为,经济问题包括两类问题:一类是实证问题,即表达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问题的规范问题,即表达事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于规范问题,各人尽可以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但是,对于实证问题,在没有得到事实验证以前,应该进行逻辑检验,不合逻辑的经济理论,不是正确的经济理论;在经过逻辑检验以后,应该进行事实检验,没有得到事实验证的经济理论,不是正确的经济理论。这就是说,在讨论实证经济问题时,应该尊重事实,以事实为根据。我对凯恩斯《通论》的研究将把实证经济问题和规范经济问题分开,主要讨论其中的实证问题,实事求是地对凯恩斯的《通论》作出评价。

 正如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书名所显示的,凯恩斯在这本著作中主要研究就业、利息和货币三大问题。但是,凯恩斯对总收入问题和就业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他的有效需求理论,然而总收入问题与就业问题毕竟是不同的问题。另外,虽然凯恩斯货币理论与利息率理论相互联系,利息率由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利息率是货币供给对经济影响的传递机制,但是利息率理论和货币理论毕竟是不同的理论。因此,我的这本著作将分“凯恩斯革命”、有效需求理论、就业理论、利息率理论、货币理论五篇,来研究凯恩斯的《通论》。

 我在讨论凯恩斯的每个经济理论时,首先用凯恩斯的原话简要阐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要点,接着说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者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解释和发展,然后探讨凯恩斯理论在逻辑上是否存在问题,以及能否经受事实或实践的检验。如果有必要,将基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结合对于凯恩斯本人而言的前人和后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我自己与各人有所不同的经济理论。

 关于研究凯恩斯《通论》的文献很多,有以赞扬的立场研究的,也有以批评的眼光分析的,我试图以客观的态度来探讨凯恩斯经济学。

 本专著适合于专业经济学者阅读,也适合于具备一定宏观经济学基础的人士阅读,尤其是适合于担任宏观经济学教学任务的大学教师、以及正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人们从这本专著可以了解各种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背后隐藏的许多故事。

 凯恩斯《通论》晦涩难懂是经济学界公认的,我在重读凯恩斯《通论》过程中难免出现理解上的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出版得到北京市世界经济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       

2024年9月于北京京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