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在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提出的“七个聚焦”中,将“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置于首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取得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持续的经济增长。从1978年底到2023年的45年里,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9%。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人民币,与1978年比,经济规模增加了47倍,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翻了32倍,创造了现代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世界上能够连续保持5年及5年以上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其中,只有中国连续两个五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第一次是1992年至1996年,年均增长达到12.4%;第二次是2003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达到10.8%。
2024年7月5日,河北省河间市一家钻头制造科技型企业的工人在生产车间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中国奇迹离不开伟大的制度创新,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使我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随后,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也从理论和实践上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作了充分准备。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让一切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当然,并不是说市场就一定能起全部作用,失灵也是客观存在的。为此,也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决定》中强调的“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同时也不能把“更好”理解为“更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让市场“无形之手”充分施展、政府“有形之手”有为善为,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有利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2024年7月3日,一艘集装箱货轮停靠在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推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好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但市场也存在着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垄断等一系列固有缺陷,部分经营主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可能违背交易规则实施违法行为,必须在法治轨道上予以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保证契约履行、保障公平交易、维护市场信用、保护合法产权,经营主体在充分的法治保障下敢于创新、敢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法治的保障下将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同时,政府行为也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做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宏观调控在法治的护航下将更为深入、精准和高效,市场监管将更为规范、有力和管用。这不但能极大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而且将有利于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更好发挥法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尤其是要大力破解民间投资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在安排各类政府性投资资金时,要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加快技术进步等有较强带动作用,投资规模较大的民间投资项目,要积极纳入各地区的重点投资项目库,加强用地(用海)、用能、用水、资金等方面的要素保障,让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成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扩大对外开放不仅使我国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推动发展,而且为国内改革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规则等,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源泉,也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之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要让规则对接、规制协调、管理提升、标准制定成为重要抓手,倒逼国内制度改革创新,推动改革向体制机制“深水区”“无人区”迈进。通过制度型开放,不仅有利于我国打造更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而且能使国内企业行为、产业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都达到更高标准,高质量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动融入和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原载于《宣讲家网》2024年9月14日评论版块,作者韩晶,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