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1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将“六个强大”确定为金融强国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核心要素,从而为建设金融强国确立了战略任务,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
一、深刻领悟“六个强大”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我们必须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层次,深刻领悟和把握“六个强大”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义。
强大的货币。货币不仅是金融体系的根基和核心,而且还是国家综合实力、国际核心竞争力和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强大的货币是金融强国的基石,一方面体现为表现为本币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市场汇率保持稳定或升值,另一方面表现为它可以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活动充当计价货币、支付货币和结算货币,还可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强大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负责货币发行,调节货币供应和流通,调控金融活动,推进金融改革,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着力实现币值稳定、充分就业、金融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任务。中央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中枢,对经济发展全局发挥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中央银行履职不到位,对货币管理得不好,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或者发生通货紧缩,引发经济金融危机。强大的中央银行,不仅能够管好货币总闸门,提供高质量金融基础设施服务,防止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以及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维护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的目标,而且还能够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我国现代化进程顺利推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体现。
强大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作为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体系赖以正常运行的组织条件。金融机构的存在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货币的流通和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强大的金融机构,一是要具有强大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能为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等实体经济提供高效金融服务,二是要具有强大的风险防控能力,能够抵御金融风险的冲击,保持稳健、高效经营;三是要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具有定价权和话语权。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指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不仅能够全面集中地开展国际资本借贷、债券发行、外汇交易、保险等金融服务业,而且还能够提供便捷的国际融资服务、高效的国际支付结算服务、活跃的国际金融交易的城市。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拥有发达、活跃的离岸/在岸货币交易中心、股票交易市场、大宗商品的定价和交易中心,而且还拥有国际投资和资产管理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拥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城市声誉。
强大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则,并授权相应的机构来执行这些规则,从而规范参与金融活动的各方的行为。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主要措施,也是金融公平公正交易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强大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强国建设的有力保障。强大的金融监管,一是要震慑力和权威性,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二是要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提高监管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
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金融领域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知识密集度高,建设金融强国,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就是拥有一批广阔国际视野,掌握系统化和前沿金融知识,拥有强大实践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金融人才,拥有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堪当重任的人才队伍。
二、实现“六个强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下,我国金融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目前,我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我国银行业资产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一。金融监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为409.70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45.02%。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达170.64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54.32%。5年间,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总值的比重从39.14%提高至41.65%。2023年11月,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公布的2023年度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共计29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5家中国金融机构入围。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包含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柜台市场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2022年上市公司实现增加值18.23万亿元,占GDP的15.1%。截至2023年12月中旬,我国境内A股市场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323家,总市值达到70余万亿元,一直稳居世界资本市场第二位。
我国债券、保险的规模位于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17年位居全球第一,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在人民币国际地位也大幅提升,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排名第五,2023年以来占比逐月上升,9月达到3.71%;2023年前9个月货物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占比达24.4%,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在国际储备货币中排名第五,占比2.69%,目前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2023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提高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中的比重,从10.9%提升至12.3%,人民币已位居第三。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金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大国并不等于金融强国,我国金融业大而不强是客观事实。就资本市场而言,我国资本市场虽然在股票市值、股票交易额、债券余额等“量”的指标方面已位列前茅,但在市场规范、透明、国际化程度、活力以及韧性等“质”的指标方面,距离资本市场强国还有较大差距。据上海证券交易所2020年6月发布的《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力报告(2020)》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5位,排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之后,处在第二梯队。此外,我国资本市场活跃程度不够,股指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资本市场缺乏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稳定机制。
同时,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长期不高,金融资源未能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虽然稳中有进,但主要国际货币相比,在支付、投资、融资和储备上的国际份额等均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金融机构综合实力虽然不断增强,但缺乏一流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依然不高;上海虽然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但发展水平与世界前列依然有较大的差距;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我国的金融监管在诸多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我国金融高端人才匮乏,等等。
三、推进“六个强大”的实施路径
夯实金融强国建设的经济基础。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6万亿元,按平均汇率折算,GDP规模已达到18万亿美元,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2023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金融强国建设必须要以构筑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是实现强大的货币,迈向金融强国的必经之路。但一国主权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过程,而非绝对的、静止的状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则提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基于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选择。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长期战略,自从2009年我国实行人民币国际化渐进式路径以来,人民币已经完成周边化、区域化进程,逐步实现了国际化稳中有进,跨境人民币业务扩面增量,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提升,离岸人民币市场交易更加活跃。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规模扩大和进程加速,其对我国宏观经济与政策带来了新挑战。由于大量的人民币被用于国际结算和支付,有可能会加剧宏观经济波动、降低金融市场稳定性,还可能会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效力和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经济强则货币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就是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在扩大开放与防范系统性风险中,把握人民币汇率稳定和人民币有条件自由兑换间的平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稳步推进中央银行间双边本币互换和本币结算合作,继续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不断加强数字人民币场景建设和应用创新促。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提高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加快推进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作为重要的金融制度支撑,是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的关键核心要素。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一是完善货币政策体系,通过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和健全货币调控机制,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实现维护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等;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着力打造一流现代金融机构,构建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微观基础。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共有456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外资法人银行、村镇银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银行12家,城商行125家、农商行1609家,村镇银行1642家。面对种类更加多样,业态日趋丰富,分工更明确和细分的金融机构,强化分工协作有助于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加快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健全法人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质效。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和主业,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要紧紧围绕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好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枢纽功能的任务和目标,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更好统筹在岸和离岸业务,更好满足全球人民币资产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必须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让金融监管真正“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严格执法、敢于亮剑、敢于斗争、敢于碰硬,、做到一贯到底、一严到底、一查到底,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实现金融监管全覆盖,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无例外。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确保一切金融活动特别是非法金融活动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担责。
加快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是建设金融强国必然选择。首先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全方面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其次,要保持金融人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纯洁性,确保金融人才拥护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再次,加快对金融人才的培养,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持续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尽快培养出一批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推进“六个强大”,建设金融强国是一项巨大系统工程,是我国金融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只有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才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
(原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年第2期,作者胡海峰,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