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点
首页»
教师观点
教师观点
西藏文化---“人文精神与管理”系列讲座之四
发布时间:2010-12-09
浏览量:
2010年11月27日18点,中国藏学中心社会经济所所长周炜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曾宪梓楼502室做了北京师范大学MBA“人文精神与管理”系列讲座的第四讲,主题是“西藏文化”。讲座在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张跃老师主持下成功举办。

周炜教授主要通过西藏关于“生”的神话传说、西藏佛教人文精神内涵以及往生修持、活佛转世与人文关怀的异化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西藏文化。
在讲述关于“生”的神话传说中,周教授通过生动的神话故事和美丽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藏族人对“生”的理解,主要有“聂赤赞普的神话传说”、“古老的天梯神话”和“止贡赞普”等传说。聂赤赞普是传说中的吐蕃第一代赞普,藏文历史著作经常以他作为藏族史的开端,但是关于他的来历有着很多传说,而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他是天神之子,来自天界。在古老的天梯神话中吐蕃的赞普被认为是天界下凡到人间的神子,他们来到人间是通过攀天的光绳,下凡后,这根绳子将一直跟着赞普,等到赞普死后,灵魂就会化作一道光重返天上。而藏族的天梯神话中的天梯可以指攀天的山、木神之梯、烟柱、光柱或者高耸入云的神山,如位于雅砻河源的雅拉香波神山。直到止贡赞普与他人比武时割断天梯不能重返天界,以后的赞普死后也不能回到天上,也就有了地藏。但是西藏人并不认为人类从此失去类似的木神之梯,一些古老的苯教文献认为君王以及上等人保留着通过木神之绳登天的本领,普通人也不排除其可能性。
藏族人还有很强的“拉乃”观念。拉乃就是指命根、灵魂、可以寄托于大自然的东西。《时轮》中认为,灵魂每月三十、初一位于脚掌中央,一般男左女右,每月十五、十六升到头顶,接着回来,如此往返循环。藏族人认为人不是独立的主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躯体、灵魂和拉乃。如果三者达到平衡,人就会健康、吉祥,否则就会生病,遭遇背运。

西藏佛教文化主要经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以原始的苯教文化为主体,突出表现为“终极关怀集中体现在对生和死的认识上”。特点是思想仅仅停留在人从哪里来、死于哪里。第二个阶段则是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体。最主要的著作是《中阴度亡经》。《中阴度亡经》在莲花生去世后被埋藏,后来被宁派玛发现,在噶举派中传授。《中阴度亡经》在至少三个层面为西藏各教派僧人和普通信众所信奉和使用,梵文成为“中友”。
在最后,周教授用玛尔巴与往生修持的故事、萨迦派父子相传的故事、第一个转世活佛的故事、拉萨玛吉米酒吧的传说和洛域与白玛岗的传说来进一步增进我们对西藏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