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规划《建议》)于11月3日发布。规划《建议》分为三大板块十五个部分,共六十条,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和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肩负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使命,规划《建议》对指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规划《建议》全面部署了我国未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要举措。其中“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三个新要求贯穿始终,即着眼于我国新发展阶段,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规划《建议》强调要坚持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近年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及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进程遭遇逆流,加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世界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虽然我国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生产生活秩序逐步回归正轨,但国外疫情仍在反复,导致我国外部市场乏力,外需低迷。因此我国外向型出口企业自复工复产以来一直寻求出口转内销的有效途径,从短期来看,扩大内需对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和疫情的双重冲击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内需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当前实现双循环格局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内需不足,这既是导致“十三五”期间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也是“十四五”期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长期来看,扩大内需仍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
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内需规模还拥有巨大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巨大的增长空间。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居民拥有消费升级的强烈愿望和需要,如果能够实现区域、城乡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居民消费能力得以提升就能推动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
扩大内需要坚持以创新为核心,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指出,要坚定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一方面,应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特征,大量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领域,造成产能过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但生物医药、精密仪器、高端芯片、核心零部件等高端制造业以及托幼、养老、家政、教育、医疗等精细化服务业则呈现出一片“蓝海”,出现供不应求甚至空白的局面。中国工程院《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安全评估》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产业链60%左右是安全可控的,2类产业对外依赖度高,占比0.77%,8类产业对外依赖度极高,占比30.8%。因此,立足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需要深入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找准产业发展空白地带,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创新商业发展模式,通过科技、产业、产品、服务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增长点,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应贯彻落实质量强国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质过硬的国货品牌。传统需求政策的核心是要把蛋糕做大,把经济总量做上去,现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消费者却开始大量涌向海外市场,通过B2B、B2C、C2C等方式大量购买海外产品,国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出现了“国际漂移”。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及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优质的产品才更能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我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进程中,应该坚持质量和效率双轮驱动,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倒逼企业通过改进产品质量以提升产品竞争力。
扩大内需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等收入群体是消费的主要群体。目前,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一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缩小贫富差距。需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确保勤劳者能够致富,确保创造性劳动与复杂劳动能够获得应有的收益回报,同时抑制投机者与投机性收入,坚决打击非法收入。还需要加强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督促企业落实对员工的基本“五险一金”的保障,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中等收入群体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必要支出方面的负担,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共同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要让有潜力的低收入人群尽快步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规划《建议》强调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自1999年,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已经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中等收入人群的主要群体。但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呈现衰落之势,导致当前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就业难和用工荒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而这背后反映的是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正是为这些潜在的技术人才提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大量机会。因此,应加快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制造业高端人才,使更多普通劳动者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扩大内需要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一方面,需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扩大基础设施投资,通过政府投资拉动当地产业生产发展,为更多的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提升农民工群体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人口聚集,吸引大城市的商业综合体及其他商业形式向城镇下沉,刺激城镇居民的消费欲望。因此,应加大对中小城镇发展的支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借鉴江苏、浙江等地城镇化发展的先进经验,有序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交通、水利、通信、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更新建设,因地制宜地培育优势产业,吸引当地人才返乡创业,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完善我国内需体系。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打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战略并不是孤立实施的,而是要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强国战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统筹协调发展,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来源:光明网,2020年11月12日 合作者 朱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