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点
   首页» 教师观点
教师观点
戚聿东:大力发展新经济 引领世界新潮流
发布时间:2018-05-14       浏览量: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中指出:“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的确,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形态的新经济,正在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以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小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独角兽”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得中国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经济业态能够引领世界潮流,同时以互联网+为底层技术的新经济,通过不断向各行各业“赋能”,催生了“双创”的蓬勃生机,促进了传统经济智能化升级和服务化转型,进而使得国民经济越来越“新经济化”,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国家历时漫长的重大结构性变革,也正加速破解一直困惑大多数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难题。2015年,美国新经济规模为10.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7%;英国1.4万亿美元,占比为48%;日本2万亿美元,占比为48%2016年,中国新经济总量达到22.6万亿元,占GDP30.3%。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2万亿元,占GDP35%,到2030年将超过50%甚至达到80%。显然,捕捉新经济、发展新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更是未来经济领域的新制高点,谁发展谁受益,早发展早受益。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所概括的,“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大工程,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出台现代服务业改革发展举措,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促进了各行业融合升级。”

2018年的工作重点中,李克强分别从多个方面对加速发展新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如针对加速发展动能转换,指出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为数字中国建设加油助力。

新经济是制造业转型的方向,智能化是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为此,中国政府2015年已经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此次报告中就旨在加快打造“制造强国”的“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具体部署,如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随着“新制造”的纵深推进,必将带来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使中国人民从小康生活不断迈向富裕生活。

新经济正在引起生产生活生态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渗透率”越来越大,为此,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发展任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这些措施,将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报告还提出了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随着各种各样的新型文化业态的兴起,必将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新经济一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重要的领域,反过来,“双创”也直接助推了中国新经济的快速成长。为此,报告中提出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要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打造“双创”升级版。可以预见,随着“双创”升级版的落地开花结果,必将把中国经济带入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境地。  

新经济的愿景是美好的,但“初生之物,其形必陋”,新经济作为新生事物,初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有很多“野蛮生长”的特性,在产品质量、场所安全、身体健康、生态环境、个人隐私、数据风险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消极外部性,需要政府强化社会性规制,防止“独角兽”变成“毒角兽”。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容易一哄而起,甚至酿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独角兽”企业估值过快过高酿成“新泡沫”。

总之,关于发展新经济,中国政府高瞻远瞩,战略定位正确,发展思路清晰,政策措施精准,体制改革配套。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在新经济领域战略规划的部署和实施,一方面可以在经济增长上早日走出“三期叠加”的状态,大大加速中国经济的追赶和超越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创新驱动的新动能助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助推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顺利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