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李实教授精彩讲座勉励莘莘学子---科学精神独立研究 坚持不懈 立志创新
发布时间:2011-09-20
浏览量:
9月16日晚,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李实在敬文讲堂与师生们分享了一场的精彩知识盛宴,现场座无虚席,氛围热烈。
图1:李实教授开篇点题:何为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澄宇教授主持讲座,介绍了李实教授的学术成就。李实教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和劳动力市场的经验研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联合国人类发展奖和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因在中国收入分配领域长期而有影响力的研究工作而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收入分配先生”。
图2:敬文讲堂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李实教授演讲的主题是《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讲座一开始,李实老师就非常谦虚地说自己并非传说中的那么优秀,只是众多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研究者,20多年就研究一个问题而已,只是一钻进去就没出来。这种执着的学术追求态度和幽默谦和的表达让在座的师生颇为感慨。李实老师将中国经济学研究国际化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从改革开放前封闭的中国经济学,传统政治经济学独占的局面,到改革开放初期西方经济学的引入,随后是陈岱孙、刘国光、John Whalley等人关于中国经济学国际化的争论。针对著名经济学家John Whalley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09年1月在《经济学家茶座》上发表的观点,李实教授认为John Whalley教授的提醒非常及时,分析技术是很有必要的,要有一技之长,但不可把分析技术看成是万能的。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研究,李实老师认为,无论是学者还是学子,都应当熟悉经济实际状态和运行方式,熟知统计资料,而且要对经济政策和制度有正确的认知。讲座中,李实老师用生动的图表和翔实的数据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的贫困和收入差距问题对全球收入分配的影响之巨大和深远,可以说,中国的经济问题也是世界的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学,一定要具备国际的视角。之后,李实老师畅谈了各个国家在经济学转型中的一些特点,比如:日本经济学研究相对封闭表现在仍然很排斥在国外取得学位的学者,匈牙利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者日渐减少,法国经济学家也多采用英文写作论文以增强其国际影响力,由此可见,经济学转型并非中国的特有现象,而是经济学研究的普遍现象。最后,李实老师强调了在中国经济学研究实现国际化进程中,保证可持续的研究环境和制度条件的重要性,勉励莘莘学子们要崇尚科学精神,努力开展独立研究,坚持不懈,立志创新!
图3:赖德胜院长向李实教授致谢并赠送纪念品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作了精彩点评。他认为,相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其它学科,经济、管理学科门类的全球化对接程度更高,办学理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他高度评价了李实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在经济学研究国际化中的贡献,并阐释了“立足国内,常来常往,师资国际化,成果国际化”的思想。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李实老师提问,与李实老师交流了关于收入分配、国内消费不足、户籍制度等问题,也有同学请教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有同学请李实老师指点研究规划等。面对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李实老师虽然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国际学术会议刚刚回京,还在辛苦的倒时差,但是他毫无倦色,一一耐心解答,原定两个小时的讲座,两个半小时他才离开会场。
李实老师的此次讲座极大激发了与会者的学术热情,鼓舞了与会者坚持不懈和立志创新的学术精神,师生们都表示受益匪浅。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澄宇教授主持讲座,介绍了李实教授的学术成就。李实教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和劳动力市场的经验研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联合国人类发展奖和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因在中国收入分配领域长期而有影响力的研究工作而被国际同行称为“中国收入分配先生”。
李实教授演讲的主题是《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讲座一开始,李实老师就非常谦虚地说自己并非传说中的那么优秀,只是众多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研究者,20多年就研究一个问题而已,只是一钻进去就没出来。这种执着的学术追求态度和幽默谦和的表达让在座的师生颇为感慨。李实老师将中国经济学研究国际化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从改革开放前封闭的中国经济学,传统政治经济学独占的局面,到改革开放初期西方经济学的引入,随后是陈岱孙、刘国光、John Whalley等人关于中国经济学国际化的争论。针对著名经济学家John Whalley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09年1月在《经济学家茶座》上发表的观点,李实教授认为John Whalley教授的提醒非常及时,分析技术是很有必要的,要有一技之长,但不可把分析技术看成是万能的。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研究,李实老师认为,无论是学者还是学子,都应当熟悉经济实际状态和运行方式,熟知统计资料,而且要对经济政策和制度有正确的认知。讲座中,李实老师用生动的图表和翔实的数据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的贫困和收入差距问题对全球收入分配的影响之巨大和深远,可以说,中国的经济问题也是世界的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学,一定要具备国际的视角。之后,李实老师畅谈了各个国家在经济学转型中的一些特点,比如:日本经济学研究相对封闭表现在仍然很排斥在国外取得学位的学者,匈牙利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者日渐减少,法国经济学家也多采用英文写作论文以增强其国际影响力,由此可见,经济学转型并非中国的特有现象,而是经济学研究的普遍现象。最后,李实老师强调了在中国经济学研究实现国际化进程中,保证可持续的研究环境和制度条件的重要性,勉励莘莘学子们要崇尚科学精神,努力开展独立研究,坚持不懈,立志创新!
图3:赖德胜院长向李实教授致谢并赠送纪念品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作了精彩点评。他认为,相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其它学科,经济、管理学科门类的全球化对接程度更高,办学理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他高度评价了李实教授及其领导的团队在经济学研究国际化中的贡献,并阐释了“立足国内,常来常往,师资国际化,成果国际化”的思想。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李实老师提问,与李实老师交流了关于收入分配、国内消费不足、户籍制度等问题,也有同学请教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有同学请李实老师指点研究规划等。面对渴求知识的莘莘学子,李实老师虽然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国际学术会议刚刚回京,还在辛苦的倒时差,但是他毫无倦色,一一耐心解答,原定两个小时的讲座,两个半小时他才离开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