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李实:“要有争做世界一流学问的准备”
发布时间:2009-05-14       浏览量:
 李实:“要有争做世界一流学问的准备”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09年5月10日第214期    


  在同行眼里,他孜孜以求,成果丰硕;在同事眼里,他恭敬谦和,平易近人;在学生眼里,他要求严格,是良师也是益友。

  李实,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收入分配与劳动力市场研究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1994年获孙冶方经济学奖,主撰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获得联合国人类发展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德国劳动研究所(IZA)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署、国家发改委等机构的项目专家……尽管“光环”簇拥,李实却行事低调,怡然自得于学术海洋之中。

  二十年心无旁骛

  1985年,李实进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工作,2005年调入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多年来,李实和同事一起,在“收入分配和贫困研究”领域躬耕不辍,取得了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公认和肯定。“做学术就应该像李实一样,在一个领域做了20年,做专做精,做学术,就要敢于长期坐冷板凳。”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费方域对李实的执着精神颇为赞许。

  提到 “冷板凳”,李实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93年,他到国外参加一个关于讨论收入分配的研讨会,与会的都是在该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当得知与会的许多年过五十的学者已从事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达三十年之久时,李实不禁肃然起敬,“跟他们一比,我简直是刚入门的”。就这样,李实的“冷板凳”坐了20年,并且“坐”得踏踏实实。这种在很多人眼里不可想像的单调生活,李实却悉心经营得有滋有味。在他看来,想要在分工越来越细致化的国际学术界站住脚,就必须在一个领域深入地开拓下去。如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永远不可能站到研究的第一线上。

  “20年来尽管我只研究收入分配和相关问题,但想要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也是不容易的。”李实发现,当一个问题深入研究下去以后,就会发掘出越来越大的研究空间,“中国这二三十年来变化很大,新东西很多,这就使得同样的问题不断生发出新的解释来,80年代你感觉到说的东西都清楚了,但到了90年代就会发现又说不清楚了,体制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促使你不断思考新的东西”,就这样,20年时间对李实来说,如白驹过隙般飞逝。

  “中国收入分配先生”

  国际学术界日益密切的联系和细致的分工让李实感到,想要在某个领域取得尖端的科研成果,还必须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汲取学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于是他为自己和团队制定了走国际化的学术研究路线,在20多年研究工作中,李实频繁往来于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其间,他曾任日本一桥大学教授,九次前往英国牛津大学经济系进行合作研究,九赴瑞典哥德堡大学从事研究交流。

  实证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研究力量。在与国际知名学者和学术机构合作的过程中,李实努力探索与国外进行实质性合作的模式,最大程度地吸收和借鉴国际资源和力量,高效率地进行科研攻关,“我们坚持的合作原则,一定是以中方为主,借助国外力量,努力使重大课题出一批高质量、高层次,达到国际水平的学术成果”。国内提供的课题基金少,他就联合国际知名机构共同申请国际基金会的资金;进行科研立项时,他注意吸收国际学术界的同仁参与课题研究;他还定期牵头组织开展范围广、影响大的学术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达成新共识……至今,李实已经与美、英、法、日等国经济学界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向国际基金组织申请大额研究经费。随着科研课题涉及面的推广,李实这支中西结合的研究团队不断充实扩大,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强。

  “李实是中国具有世界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如是评价李实。20年来,李实主持和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福特基金会等国内外机构资助课题数十项,主编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等7部高水平中英文著作,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高质量论文50余篇。经过他与同事的齐心努力,中国的收入分配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鉴于他的卓越成就,国际学术界送给李实一个亲切的称呼:“中国收入分配先生”(Mr. China income distribution)。

  CHIPS,一个世界性贡献

  大型的微观数据在实证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数据支撑,很多问题的讨论将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定量分析。上世纪80年代,由于原始数据和实证研究的缺乏,人们对收入分配状况的判断多感性而少理性,很多认识似是而非。1988年,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人伟领导的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收入调查和研究开始,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第一次有了清晰的图谱。1995年、2002年,第二、三轮调查和研究相继进行。从2002年开始,李实接棒赵人伟,正式成为课题组的负责人。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课题组为数据的搜集整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并最终搭建起了数据库。数据库不仅满足了课题组成员自身研究的需要,而且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的收入分配、贫困、劳动力流动、就业、教育等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被广泛应用。正因为该数据库质量高,极具权威,它在国际上甚至拥有了一个专有名词CHIPS(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s)。“到现在为止,使用过这个数据库的人都对这个数据库赞誉有加,这个数据库的建立应该说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一个世界性贡献。”同为创新群体成员的赖德胜说。

  要出成果先出人才

  在与赵人伟教授的长期共事中,他待人真诚宽容、培养提携年轻人的精神感染并熏陶了李实。李实认识到,注重科研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出成果的前提是要出人才。

  2005年,刚调入北师大的李实就着手打造一支由中青年生力军为主要力量的团队。对团队中的青年教师,李实不遗余力,大力提携。作为“中国青年学者贫困研究网络”项目中方协调人,李实积极为从事收入分配研究的青年学者寻找科研经费,为大家搭建良好的互助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团队成员刘学军颇有感触地说:“李老师虽然在国际学术领域取得了很高成就,但在我们面前不仅从未摆任何的架子,而且为人处事始终保持一种谦恭的态度。”泰而不骄,李实在成就面前始终保有一颗平常心。

  李实把自己的学生也纳入到科研团队中来,从事基础性的科研工作。他对每一位研究生都明确提出要求:做学问一定要用心,一定要以提高研究水平和学术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逐渐找到了适当的研究方向,看到这些,李实“从内心感到欣慰”。

  对团队未来的发展,李实充满信心,“我特别喜欢团队里的年轻人,他们有学术上的追求,有国际的眼光,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只是需要配套的研究条件和机会。我有责任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我们力争在3到5年的时间里,把自身打造成在国内领先、同时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团体。我相信,我们的团队发展潜力很大。”

  前年,李实和他的团队再次踏上征程,开始了第四次居民收入分配全国调查。这是一个为期五年的追踪调查,与前三次调查结果取得的横截面数据不同的是,此次要获得的面板数据更为翔实精确,这也就意味着工作的难度更大,投入的资金、耗费的精力也更多。“我们的研究在世界同类项目中是独一无二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高质量的突破,我们要有争做世界一流学问的准备!”李实和他的团队任重道远,但他们也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