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经济学基础人才创新培养实验班的建设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0-03-28       浏览量:
经济学基础人才创新培养实验班的建设与探索
 
        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学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在人才结构上,社会需要的主要是三类人才,即理论研究创新型人才、经济管理素质型人才和业务运用实践型人才。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在2008年成功申报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创办了经济学基础人才创新培养实验班,在本科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我国的师范院校大多设立了经济学本科教育,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全国师范类本科院校的领头学校和最早建立经济学系或经济学院的学校之一,建设好经济学基础人才创新培养实验班将为全国的师范类院校产生示范性效应。
       根据上述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对第一类人才的需要,经济学基础人才创新培养实验班的建设定位是实行厚基础、高素质、学术研究取向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教育,培养具有社会理想、国际视野和本土经验,系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业人才。围绕实验班的建设目标,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采取了许多创新性措施,并正在有步骤地进行实施。
        第一,根据实验班的特点和要求,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强化了数学类课程的教学。目前在国际范围内经济学研究中的数学化思维和论证方法已经相当普遍,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实验班教学计划中加大了传统大学数学A的难度,在相关学科基础课中相应地开设了数学分析(1)、数学分析(2)、高等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课中则增加了实变函数、现代数学方法、常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拓扑学、应用随机过程等课程。此外,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也包含相关数学内容。与此同时,为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新的教学计划还突出了弹性学习方法,增设了1学分的专题性学习课程,如计量经济学专题、中国经济转型专题、劳动与收入专题等。
        第二,实行导师制。实验班在师生共建的基础上,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每3名左右同学配备1名指导教师,学生与导师之间定期交流,导师就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研究、社会实践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指导,并积极引导参与有关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这样,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就开始一种学术思考与创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兴趣和研究取向的发展。
        第三,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机制。实验班鼓励、支持本科生之间以及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支持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读书会、社会调研等活动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为此,学院每年将拿出5000元经费,资助3—5个项目,结项成果评价优秀者可优先推荐参加学校本科科研基金和国家及北京市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申报。同时鼓励并支持实验班同学在读期间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有论文入选或有机会参加档次较高的学术会议(包括导师推荐和陪同导师出席),可提前提出申请并出示邀请函,经学院审查通过后学院将予以资助,会后学生需提交参会总结。
        第四,实验班实行开放和竞争的机制。经济学专业大学入学后即自动进入实验班,在第二学期开始时,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和申请,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调整。具体措施为实行一班两制制度,即留在实验班的同学继续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学习,并享受实验班的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因学习吃力和兴趣等原因愿意退出实验班的同学仍将保留在经济学专业学习,从第二学期开始可以参加学院其它专业的大学数学A课程学习,以替代经济学实验班的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课程,同时必修课中的实变函数、现代数学方法等课程学分可由其它专业方向选修课替代,退出实验班培养计划的同学将不再享受实验班的优惠支持政策。等条件成熟时,实验班将面向全校学生开放,自主选择,竞争学习。
        第五,经济学实验班将以更高的比例保送研究生。由于经济学实验班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厚基础、高素质、学术研究取向的高素质经济学专业人才,因此其中大部分毕业生将进入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在条件许可时实验班将建立“本科—硕士—博士”连读制度。
第六,实验班注重国际化的培养方式。实验班坚持“树立国际化理念,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国际化交流”的方针,积极为学生提供国外学习、实习和交流的机会,以培养适应对外开放、国际交流和竞争需要的人才。为此,学院在以往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奥地利、丹麦、挪威、韩国等多国学术研究机构和著名学府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近期又与马里兰大学、夏威夷大学、华盛顿中心等签署了学生交流项目合作协议,并在将近几年内大量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从而为经济学实验班的推行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10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