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6-11-30
浏览量:
2016年11月25日,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组织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承办。会议旨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实践的探讨,立足中国现实,借鉴国际经验,为中国促进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智力支持,进而推进民生的改善与经济的发展。来自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政策司司长Azita Berar Awad、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吴道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郝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张莹、国际劳工组织劳动力市场高级专家王亚栋、国际劳动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Tim De Meyer、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局就业专家Makiko Matsumoto、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ichard B. Freeman、法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学家Francesco Saraceno、阿根廷劳动社保部宏观经济研究与协调局局长Soledad Villafañe、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C.P. Chandrasekhar、韩国发展研究所教授You Jong-II,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主任魏加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王美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高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等嘉宾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国际劳动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Tim De Meyer主持。
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政策司司长Azita Berar Awad在致辞中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为促进就业所作出的智慧和贡献,指出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的重要性,并结合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就业政策的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及变化趋势,以及政策对长期经济的影响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Azita Berar Awad司长特别强调本次会议将立足中国现实,借鉴国际经验,注重政策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共同探索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刘利副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世界各大经济体在调整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阐述中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更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这也要求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提升。刘利副书记希望通过会议的研讨,借鉴各国经验,凝练出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动有关课题的研究,诚挚希望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为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宝贵意见,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就业增长和民生改善。
主旨演讲由国际劳工组织劳动力市场高级专家王亚栋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美艳教授作了主题为“财政货币政策在促进中国创造更多更好就业机会中的作用:问题、实证和政策选择”的演讲。王美艳教授从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实施等层面,总结了中国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未来面临的就业挑战,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趋势与建议,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应对结构性就业问题;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发展;明确树立增长和稳定就业目标;从保护岗位转变为保护劳动者的多项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作了主题为“宏观经济促进就业政策启示”的演讲。赖德胜教授梳理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就业形势和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并结合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就业形势,提出我国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注意综合施策,将就业优先战略落到实处;精准施策,提高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的针对性;统筹好“城乡就业”和“地区就业”;继续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力和就业力;加强对创新和创业的支持力度;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力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教授作了主题为“加强宏观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联动配合”的演讲。卢锋教授在传统奥肯定理模型基础之上,拓展了对宏观增长与劳动市场关系的分析框架。指出未来就业创造将成为更具有挑战性政策目标,需实施积极稳健宏观政策保持总需求适度增长,努力维护就业良好形势;需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土地制度降低城市生活成本,简政放权降低创新成本,放开准入审批降低投资成本,从根本上提升就业创造能力;要加强劳动力培训增强劳动市场灵活性,研究针对第二代农民工面临就业形势逆向变化的应对预案,预防奥肯经验关系突然变形可能带来冲击。
论坛设两个专题演讲环节,分别由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局就业专家Makiko Matsumoto、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郝斌主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高建教授作了主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状、前景及支持创业宏观政策选择”的演讲。高建教授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实现了从生存型创业到机会型创业的转型,但目前仍存在创新型创业低、成长潜力低、仅限于国内市场、创业者学历低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多个创业空间的分析,提出从政策、金融、文化等多方面改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打造更多的创新创业中心;改善创业环境、能力、动机等政策建议。
国际劳工组织国家政策制定和协调专家Aurelio Parisotto作了主题为“全面就业政策框架与促进就业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讲。Aurelio Parisotto指出在做好政策设计的基础上,实施过程也极为关键,成功取决于一系列综合互补政策措施的一致性。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新方法应以政策成功实施的事实基础为依据,并与国家发展需要和状况相匹配,需注意货币政策应摆脱通聚焦货膨胀的狭隘观点;更积极的财政政策,符合每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精心设计且有针对性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强调技能发展、创业和融资渠道;支持公共和私营部门生产性投资的战略;最低工资制度与扩大社会保障,以维持总需求、消除不平等和排斥现象等方面。
阿根廷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部宏观经济研究与协调局局长Soledad Villafañe作了主题为“阿根廷实施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的实践经验”的演讲。Soledad Villafañe局长提出国家应制定适应不同的经济阶段的一系列旨在创造就业和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利用信息和相关研究,以适应政策框架的调整;制定连贯而协调的政策框架,减少劳工的非正式性;重视社会保障的作用。最后指出,根据经验,设计支持就业增长政策最重要的价值是维护所有人在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
韩国发展研究所公共政策和管理部教授You Jong-II作了主题为“韩国实施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的实践经验”的演讲。You Jong-II教授介绍了韩国就业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低质量的青年人就业和NEET比例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指出韩国劳动力市场问题源于结构性因素以及劳动力需求疲软。接下来从收入分配、家庭债务、人口、依赖出口、政策投入不足等角度对总需求增长变缓的原因做了阐述。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Richard Freeman作了主题为“美国实施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的实践经验”的演讲。Richard Freeman教授指出尽管美国失业率下降到经济衰退前的水平,但美国大衰退恢复期的就业还是很弱,在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将就业作为宏观政策的一部分,转变财政/货币政策观,并提出包括扩大失业保险、借鉴一些州所采取的工作分担、社会保障养老金改革、补贴就业、工人所有、利润分享等六个针对就业的举措。Richard Freeman教授根据美国的经验,建议需要重新思考货币政策如何与财政政策相互作用以及如何瞄准特定的长期投资,同时鉴于特定的财政刺激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就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债务,应该考虑用组合措施来改善经济、加快就业调整。最后应更多关注在经济衰退期间保持就业和在恢复期加快就业的机构和项目,以减少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复苏之间的长期滞后。
法国巴黎政治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学家Francesco Saraceno作了主题为“欧盟实施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的实践经验”的演讲。Francesco Saraceno通过经济和货币联盟与美国对危机反应的对比后,得出在经济危机后,美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比欧洲增长快速。Francesco Saraceno指出两者有相同的地方,即华盛顿共识,如更活跃的经济、更少的监管、更少的激励机制的扭曲,但同时两者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等方面的存在着差异,这意味着欧洲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Francesco Saraceno通过分析经济和货币联盟与美国的财政政策、欧洲央行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总结了欧洲国家促进就业与宏观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模式是否可被推广的深刻反思。
印度尼赫鲁大学经济研究计划中心教授、社会科学系主任C.P. Chandrasekhar作了主题为“印度实施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的实践经验”的演讲。C.P. Chandrasekhar教授介绍了印度GDP增长加速,而就业增长率却呈减速态势的现状,分析了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特点,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立场对促进或抑制就业趋势的影响,总结了印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意义。C.P. Chandrasekhar教授特别阐述了1991年危机后的政策方向,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和有关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主任魏加宁研究员作了主题为“构建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体系”的演讲。魏加宁研究员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包括结构性通货紧缩、结构性就业困局、结构性错配三大结构性矛盾,重点就我国一边是东北、西北大量职工下岗、待下岗,另一边是东南沿海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的结构性困局的就业现状做了介绍,并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一困局的原因。魏加宁研究员针对我国的结构性矛盾,提出结构性对策应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性刺激相结合,加大力度推进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并辅之以适当的宏观刺激政策,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教授作了主题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和就业”的演讲。林桂军教授首先就目前关于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负面影响的形成原因以及研究现状做了说明林桂军教授采用多区域输入输出模型(MARIO),从全球价值链环节的角度估计中国出口对美国就业的影响,以及美国出口对中国就业的影响。通过研究,中国对美国和世界的出口为合作伙伴,如香港、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工人创造了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为美国工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这个特征可能表明亚洲与美国的价值链贸易的独特模式,中国从价值链合作伙伴进口,在中国装配,然后将产品出口到美国。但是中国对美国的服务行业,如金融和租赁等的就业影响强于制造业。关于中美之间贸易创造的就业部门分布,研究表明,典型的全球价值链产品,如电气和光学设备,是这两个国家最有效的工作创造者。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教授作了主题为“有利于扩大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的演讲。郭庆旺教授首先提出经济新常态、劳动力供求、效率与公平、作用有限性四个前提条件,指出稳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激励企业研发投入是财税政策的作用着力点。分析了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就业效应,如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政府对教育、工作技能培训的补贴都与促进就业呈正相关性;税收制度方面,分析了现行的税收政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增雇员税收抵免、研发投入税收抵免等政策。
自由讨论环节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吴道槐主持。吴道槐司长指出中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促进转型升级,就业本身也出现了劳动力总量、结构性问题等新的情况。面对新的形式,制定、研究、完善中国更加有效的就业政策尤其重要。接下来,与会嘉宾围绕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预防和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现行法律法规的完善、化解创业企业融资及创新能力等议题做了精彩发言。
在论坛闭幕式上,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政策司司长Azita Berar Awad对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祝贺。来自各国、各经济体的代表从不同角度对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在阐述各自观点的同时,亦达成了多项共识。Azita Berar Awad强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应关注就业的层面,并且针对具体的政策工作,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地区背景,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同时应监测政策的实施效果并进行反馈。最后Azita Berar Awad司长肯定了中国在创造就业和经济增长中所取得的经验,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政府部门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互相学习,分享经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政府始终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保持了就业局势的持续稳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技术进步加快对创造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提出了新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对劳动者就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诉求;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也对改革完善传统就业管理思维和手段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势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新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要求中国的就业工作思路和积极就业政策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出席会议的嘉宾还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燕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孙志军、副院长张平淡、国贸系系主任魏浩、经济系教授邢春冰,以及来自国际劳工组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有关政府部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里研究院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八十余人。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410275565.jpg)
图1 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政策司司长Azita Berar Awad、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吴道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郝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张莹、国际劳工组织劳动力市场高级专家王亚栋、国际劳动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Tim De Meyer、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局就业专家Makiko Matsumoto、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ichard B. Freeman、法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学家Francesco Saraceno、阿根廷劳动社保部宏观经济研究与协调局局长Soledad Villafañe、印度尼赫鲁大学教授C.P. Chandrasekhar、韩国发展研究所教授You Jong-II,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主任魏加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王美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高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等嘉宾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国际劳动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Tim De Meyer主持。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438340670.jpg)
图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致辞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458735705.jpg)
图3 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政策司司长Azita Berar Awad致辞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512458818.jpg)
图4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致辞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2906787712.jpg)
图5 国际劳动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Tim De Meyer主持开幕式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2906787712.jpg)
图5 国际劳动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Tim De Meyer主持开幕式
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政策司司长Azita Berar Awad在致辞中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为促进就业所作出的智慧和贡献,指出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的重要性,并结合世界各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就业政策的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及变化趋势,以及政策对长期经济的影响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Azita Berar Awad司长特别强调本次会议将立足中国现实,借鉴国际经验,注重政策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共同探索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对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刘利副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世界各大经济体在调整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阐述中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更体面、有尊严的生活,这也要求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提升。刘利副书记希望通过会议的研讨,借鉴各国经验,凝练出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实现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动有关课题的研究,诚挚希望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为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宝贵意见,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就业增长和民生改善。
主旨演讲由国际劳工组织劳动力市场高级专家王亚栋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美艳教授作了主题为“财政货币政策在促进中国创造更多更好就业机会中的作用:问题、实证和政策选择”的演讲。王美艳教授从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实施等层面,总结了中国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未来面临的就业挑战,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趋势与建议,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应对结构性就业问题;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发展;明确树立增长和稳定就业目标;从保护岗位转变为保护劳动者的多项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教授作了主题为“宏观经济促进就业政策启示”的演讲。赖德胜教授梳理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就业形势和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并结合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就业形势,提出我国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注意综合施策,将就业优先战略落到实处;精准施策,提高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的针对性;统筹好“城乡就业”和“地区就业”;继续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力和就业力;加强对创新和创业的支持力度;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力量。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教授作了主题为“加强宏观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联动配合”的演讲。卢锋教授在传统奥肯定理模型基础之上,拓展了对宏观增长与劳动市场关系的分析框架。指出未来就业创造将成为更具有挑战性政策目标,需实施积极稳健宏观政策保持总需求适度增长,努力维护就业良好形势;需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土地制度降低城市生活成本,简政放权降低创新成本,放开准入审批降低投资成本,从根本上提升就业创造能力;要加强劳动力培训增强劳动市场灵活性,研究针对第二代农民工面临就业形势逆向变化的应对预案,预防奥肯经验关系突然变形可能带来冲击。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615793964.jpg)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640110050.jpg)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648624171.jpg)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656716201.jpg)
图6 由左至右依次为王亚栋先生、王美艳教授、赖德胜教授、卢锋教授
论坛设两个专题演讲环节,分别由国际劳工组织亚太局就业专家Makiko Matsumoto、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郝斌主持。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715322386.jpg)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726711408.jpg)
图7 专题演讲环节分别由Makiko Matsumoto女士和郝斌司长主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高建教授作了主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状、前景及支持创业宏观政策选择”的演讲。高建教授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实现了从生存型创业到机会型创业的转型,但目前仍存在创新型创业低、成长潜力低、仅限于国内市场、创业者学历低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多个创业空间的分析,提出从政策、金融、文化等多方面改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打造更多的创新创业中心;改善创业环境、能力、动机等政策建议。
国际劳工组织国家政策制定和协调专家Aurelio Parisotto作了主题为“全面就业政策框架与促进就业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讲。Aurelio Parisotto指出在做好政策设计的基础上,实施过程也极为关键,成功取决于一系列综合互补政策措施的一致性。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新方法应以政策成功实施的事实基础为依据,并与国家发展需要和状况相匹配,需注意货币政策应摆脱通聚焦货膨胀的狭隘观点;更积极的财政政策,符合每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结构;精心设计且有针对性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强调技能发展、创业和融资渠道;支持公共和私营部门生产性投资的战略;最低工资制度与扩大社会保障,以维持总需求、消除不平等和排斥现象等方面。
阿根廷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部宏观经济研究与协调局局长Soledad Villafañe作了主题为“阿根廷实施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的实践经验”的演讲。Soledad Villafañe局长提出国家应制定适应不同的经济阶段的一系列旨在创造就业和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利用信息和相关研究,以适应政策框架的调整;制定连贯而协调的政策框架,减少劳工的非正式性;重视社会保障的作用。最后指出,根据经验,设计支持就业增长政策最重要的价值是维护所有人在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
韩国发展研究所公共政策和管理部教授You Jong-II作了主题为“韩国实施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的实践经验”的演讲。You Jong-II教授介绍了韩国就业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低质量的青年人就业和NEET比例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指出韩国劳动力市场问题源于结构性因素以及劳动力需求疲软。接下来从收入分配、家庭债务、人口、依赖出口、政策投入不足等角度对总需求增长变缓的原因做了阐述。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803114565.jpg)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812615672.jpg)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820875702.jpg)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3114436886.jpg)
图8 由左至右依次为高建教授、Aurelio Parisotto先生、Soledad Villafañe局长、You Jong-II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Richard Freeman作了主题为“美国实施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的实践经验”的演讲。Richard Freeman教授指出尽管美国失业率下降到经济衰退前的水平,但美国大衰退恢复期的就业还是很弱,在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将就业作为宏观政策的一部分,转变财政/货币政策观,并提出包括扩大失业保险、借鉴一些州所采取的工作分担、社会保障养老金改革、补贴就业、工人所有、利润分享等六个针对就业的举措。Richard Freeman教授根据美国的经验,建议需要重新思考货币政策如何与财政政策相互作用以及如何瞄准特定的长期投资,同时鉴于特定的财政刺激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就业、国内生产总值和债务,应该考虑用组合措施来改善经济、加快就业调整。最后应更多关注在经济衰退期间保持就业和在恢复期加快就业的机构和项目,以减少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复苏之间的长期滞后。
法国巴黎政治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学家Francesco Saraceno作了主题为“欧盟实施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的实践经验”的演讲。Francesco Saraceno通过经济和货币联盟与美国对危机反应的对比后,得出在经济危机后,美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比欧洲增长快速。Francesco Saraceno指出两者有相同的地方,即华盛顿共识,如更活跃的经济、更少的监管、更少的激励机制的扭曲,但同时两者在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等方面的存在着差异,这意味着欧洲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Francesco Saraceno通过分析经济和货币联盟与美国的财政政策、欧洲央行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总结了欧洲国家促进就业与宏观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模式是否可被推广的深刻反思。
印度尼赫鲁大学经济研究计划中心教授、社会科学系主任C.P. Chandrasekhar作了主题为“印度实施促进就业宏观政策的实践经验”的演讲。C.P. Chandrasekhar教授介绍了印度GDP增长加速,而就业增长率却呈减速态势的现状,分析了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特点,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立场对促进或抑制就业趋势的影响,总结了印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意义。C.P. Chandrasekhar教授特别阐述了1991年危机后的政策方向,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和有关问题。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850621989.jpg)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901290068.jpg)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910228162.jpg)
图9 由左至右依次为Richard Freeman教授、Francesco Saraceno先生、C.P. Chandrasekhar教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主任魏加宁研究员作了主题为“构建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体系”的演讲。魏加宁研究员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包括结构性通货紧缩、结构性就业困局、结构性错配三大结构性矛盾,重点就我国一边是东北、西北大量职工下岗、待下岗,另一边是东南沿海招工难,用工成本上升的结构性困局的就业现状做了介绍,并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角度分析了产生这一困局的原因。魏加宁研究员针对我国的结构性矛盾,提出结构性对策应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性刺激相结合,加大力度推进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并辅之以适当的宏观刺激政策,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教授作了主题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和就业”的演讲。林桂军教授首先就目前关于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负面影响的形成原因以及研究现状做了说明林桂军教授采用多区域输入输出模型(MARIO),从全球价值链环节的角度估计中国出口对美国就业的影响,以及美国出口对中国就业的影响。通过研究,中国对美国和世界的出口为合作伙伴,如香港、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工人创造了比其他国家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为美国工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这个特征可能表明亚洲与美国的价值链贸易的独特模式,中国从价值链合作伙伴进口,在中国装配,然后将产品出口到美国。但是中国对美国的服务行业,如金融和租赁等的就业影响强于制造业。关于中美之间贸易创造的就业部门分布,研究表明,典型的全球价值链产品,如电气和光学设备,是这两个国家最有效的工作创造者。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教授作了主题为“有利于扩大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的演讲。郭庆旺教授首先提出经济新常态、劳动力供求、效率与公平、作用有限性四个前提条件,指出稳定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激励企业研发投入是财税政策的作用着力点。分析了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就业效应,如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政府对教育、工作技能培训的补贴都与促进就业呈正相关性;税收制度方面,分析了现行的税收政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增雇员税收抵免、研发投入税收抵免等政策。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935403276.jpg)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945122383.jpg)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1953926462.jpg)
图10 由左至右依次为魏加宁研究员、林桂军教授、郭庆旺教授
自由讨论环节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吴道槐主持。吴道槐司长指出中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促进转型升级,就业本身也出现了劳动力总量、结构性问题等新的情况。面对新的形式,制定、研究、完善中国更加有效的就业政策尤其重要。接下来,与会嘉宾围绕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预防和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现行法律法规的完善、化解创业企业融资及创新能力等议题做了精彩发言。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2014572582.jpg)
图1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吴道槐主持自由讨论环节
在论坛闭幕式上,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政策司司长Azita Berar Awad对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祝贺。来自各国、各经济体的代表从不同角度对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在阐述各自观点的同时,亦达成了多项共识。Azita Berar Awad强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应关注就业的层面,并且针对具体的政策工作,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地区背景,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同时应监测政策的实施效果并进行反馈。最后Azita Berar Awad司长肯定了中国在创造就业和经济增长中所取得的经验,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政府部门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互相学习,分享经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政府始终把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保持了就业局势的持续稳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技术进步加快对创造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提出了新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对劳动者就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诉求;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也对改革完善传统就业管理思维和手段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势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新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要求中国的就业工作思路和积极就业政策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出席会议的嘉宾还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刘燕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孙志军、副院长张平淡、国贸系系主任魏浩、经济系教授邢春冰,以及来自国际劳工组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有关政府部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阿里研究院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八十余人。
![](../images/content/2016-11/20161130152059659688.jpg)
图12 来自国内外有关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知名院校的领导、专家、学者八十余人出席了会议
(供稿: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