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师生风采» 经管人物
经管人物
【2025毕业季】|宁新利:筑梦桑梓,玉汝于成
发布时间:2025-07-04      浏览量:


个人简介

宁新利,中共党员,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1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曾获京师三等奖学金、竞赛二等奖、社会工作奖等多项荣誉。曾任经管学院团委组织部副部长,荣获院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毕业后成为一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定向选调生。





当宁新利在广西定向选调生签约书上落笔时,这位从北师大走出去的青年学子完成了一次跨越两千公里的人生折返。从广西的小村落走进京师园,再从经管学院的课堂回到基层田垄,宁新利在知识积累与实践淬炼中不断成长,她的选择折射出当代青年在个人发展与时代需求间的深度思考,也为她的人生漫漫长途增添了一抹鲜活的青春注脚。


学海求索:在经管思维里扎根认知

初入大学时,宁新利最先感受到的是学习状态转变的困难。高中时老师耳提面命的督促消失了,大学需要高度的自主性和合理规划。这种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过渡,曾让她一度无所适从。刚入学的那段时间,她只是按部就班上课,课后既没有及时复习巩固,也没有主动拓展知识边界,导致许多课程内容在脑海中只是匆匆掠过,未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但她很快意识到,大学四年若没有明确目标,很可能只是 混个毕业证,于是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节奏。她尝试将每天的学习任务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合理规划时间,渐渐地,她摆脱了迷茫,也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和生活节奏。




而真正让她在专业道路上找到方向的,是大一上学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为她的第一门专业课,这门课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对经济学的认知大门。在此之前,她对商科、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在入学时也有转专业的念头。但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供需关系、市场均衡、消费者行为等概念的讲解,让她第一次窥见了经济学的魅力。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商科不仅是一套理论体系,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思维工具。这种认知让她打消了转专业的想法,反而对接下来四年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随着学习的深入,她逐渐掌握了经管学科的核心思维——既要有“以小见大”的细致,能从具体现象中提炼规律;也要有“统观全局”的视野,理解个体决策如何影响整体市场。这种思维后来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学生工作和实践经历,让她在处理问题时总能兼顾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

实践淬炼:在学生工作中生长力量

大学四年,学生工作是宁新利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大一刚入学时,她便被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一口气加入了团委、学生会、校会三个组织。这段经历让她从一个慢热内向的女孩,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组织者,也让她对责任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与物理学院联合策划的青年团校素质拓展活动。以往的青年团校活动多以讲座、研讨为主要形式,同学们参与积极性不高。她和团队成员一直努力让党团知识的学习变得更有趣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显著提升了她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更让她在见证同学们通过合作凝聚共识的过程中,真切领悟到寓教于乐的深层内涵。




不过,如何平衡学生工作与学业,曾是她面临的一大难题。后来,她逐渐摸索出一套优先级管理法:每天睡前用十分钟梳理次日任务,按紧急重要”“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四类分级,再结合截止时间细化到具体时段。这种方法让她慢慢摆脱了手忙脚乱的状态,在忙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每当看到清单上的任务被一个个划掉时,内心的踏实感便会远远盖过焦虑。

这段经历也让她深刻体会到:学生工作的意义,不只在于为履历增添色彩,更在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些在组织协调、统筹资源时沉淀的经验,都将在日后的基层工作中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宝贵财富。


初心回响:从研学课堂到基层土壤

如果说大学前两年的探索让宁新利明确了过怎样的大学生活”,那么大二暑假的一次研学夏令营经历,则让她找到了该去往何处的答案。当时,她作为志愿者辅导老师,带领北师大教育集团旗下的研学团在师大开展寻根活动讲解学校的文化和历史。其中,她带领的两个团队给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个来自陕西城市研学团一个来自广西大化山区的研学团

大化是广西的一个贫困县,孩子们的研学费用由大唐集团赞助,这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第一次走出大山。因此,他们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一切新鲜事物仔细参观京东园区、科技馆的每一个角落,不愿意错过老师的任何一句讲解那种从他们清澈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对知识的无限渴望,深深触动到了宁新利。那一刻,她意识到:教育的落差或许难以瞬间填平,但总有人要去做搭建桥梁的事。也是从那时起,回到基层,为家乡做点事 的念头,在她心里悄悄埋下了种子。





这颗种子的萌发,其实早有伏笔。大一寒假,疫情肆虐,她主动报名成为村委会志愿者,跟着村支书走村入户排查返乡人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她见到了一个基层干部最真实的模样,也深刻认识到了基层干部的力量。那位上任不到两年的支书,对全村 200 多户人家的情况了如指掌:哪家有老人独居,哪家孩子在外打工春节不返乡,哪家的农田需要协调灌溉用水,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那些天,她看到村民们见到支书时脸上的笑容时,突然理解了为人民服务”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这两段经历,让她在面临人生选择时,有了清晰的方向。大三下学期,身边同学忙着保研、考研、找工作,她也曾因没能成功保研而失落。而她择业的初衷,也只是想找一份离家近一点、稳定的工作。当她了解到广西定向选调能让她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时,几乎没有犹豫就定下了目标。


壮乡抉择:在故土情结与时代召唤中锚定方向

决定报考广西定向选调后,宁新利面临的挑战接踵而至。她九月才开始备考,十二月就要考试,三个月的时间要攻克行测、申论、面试三座大山,时间异常紧张。因此,她选择结合一些总结性的网课自己摸索学习。

最大的考验是面试。广西定向选调的流程格外紧凑:上午笔试,下午面试,面试采用结构化形式,对临场反应要求极高。她记得自己是当天第一个进考场的,非常紧张,没有发挥得太好。而她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和党员身份,成面试中的加分项。虽然最终凭借扎实的积累和学生工作中锻炼出的表达能力顺利过关,但她仍觉得 如果能多些时间准备,一定能发挥得更好





更特别的是,广西定向选调采用盲盒式岗位分配——报考时没有具体岗位,只有通过笔试、面试后,才会根据专业和学历分配。直到现在,她仍不知道自己将来会被派往哪个岗位。这种不确定性让身边很多人不解,但她却很坦然: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能为老百姓做实事,就有意义。

支撑她这份坦然的,是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基层工作的清醒认知。她从小在农村长大,熟悉乡村的生活节奏,也懂当地的方言习俗。备考时,她就考虑过可能面临的困难:比如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比如和村民沟通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但她并不畏惧。

如今,站在从校园到社会的转折点上,宁新利对未来已有清晰的规划:尽快熟悉驻村工作,学好当地方言,先从走访每一户村民、记好每一本民情日记做起。

回望从广西到京师园,再从京师园回到基层田垄的两千公里路程,她从未觉得这是 折返,反而认为是一钟“跃升”。就像她在给师弟师妹的寄语中说的:我们带着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意气而来,更要修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对她而言,这份定力,就是扎根基层的坚守,是用知识反哺乡土的信念,更是当代青年对小我大我的深刻诠释。

当被问及想对大学第一天的自己说什么时,宁新利停顿半刻说道:“不要着急去用对错来衡量每一条路,每一件事。经济学教会我们机会成本不是用来后悔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沉没成本不参与重大决策,要及时止损。”

在广西的山村里,或许没有北师大图书馆的灯火通明,没有青年团校的热闹喧嚣,但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有更需要她的人。宁新利知道,她的青春乐章,将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谱写出最动人的旋律。


李帅帅采访整理

供稿:院办公室

责编:王玮

审核:韩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