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师生风采» 经管人物
经管人物
【教师风采】|【青年拔尖人才】胡聪慧:志之所向 无远弗届
发布时间:2024-06-07      浏览量:


个人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武汉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经济学学士。兼任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金融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改革与监管、公司金融、行为金融。近年来,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会计研究》、《南开管理评论》等中文权威期刊以及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等英文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5篇论文入选哲学社会科学主文献,1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荣获各类优秀论文奖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还主持参与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以及多家大型金融机构的政策与业务咨询项目,在资本市场、证券投资、财富管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务经验。


学术科研·踏实求精


谈及学术道路的起始,胡聪慧老师回忆起在大学期间的暑期实践经历。那时的他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三农”话题,深入乡村,扎根基层,进行田野调查,并撰写了几万字的调研报告。“虽然现在看来,报告中的观点不免有些稚嫩,研究方法也比较‘简陋’,但在可自主支配的大学时光里,选择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实问题的调研和写作中,这大概是一种最自然流露的热爱。”胡聪慧老师回忆起这段盛开在大学时期的科研梦时,眼神热切且真诚。他坚信,只有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认可自己研究工作的价值,坚持做有意义的研究,才会感受到科研的快乐。

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是胡老师接触资本市场的起点,甫一入学,胡老师就在北大光华—嘉实投资研究院从事资本市场研究的助研工作。他感慨回忆,“与多位资深教授和年轻教师频繁、密集的学术讨论,帮我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基础,老师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对我未来的科研思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博士生的学术探索通常遵循两种路径:一是独立研读文献,自主构思研究问题,随后与导师深入讨论以确定研究方向;二是直接实施导师提出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构想。胡聪慧老师的科研灵感来源却不拘泥于文献,他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市场现象和生活细节来发现潜在的研究课题,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亲历者,自然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问题和现象,我会先顺着问题去思考事情本身的逻辑和背景,然后回溯文献,以学理逻辑为支撑,搭建出整体的研究框架。”在胡老师看来,这种问题导向的研究能够将学术成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可以更好地契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国家号召。

近年来,国家对资本市场工作作出了多项重要部署,致力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胡老师对此高度重视,并强调,“股票市场对个体的激励、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远不是看似庞大的银行体系或债券市场所能比拟的。”胡聪慧老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洞察日益深化,在他看来,这个市场是极其“娇贵和精致的”。

胡老师将股票市场比作“娇贵”之物,意指其内在生命力脆弱,难以独立扩张,且对法治环境和道德标准有着严苛的要求。在这一领域,任何基于试错的制度设计都可能带来较其他行业更为沉重的经济与社会代价,这不仅昭示着股票市场自身的高度敏感性,也常会引致外界对其有效性和必要性的质疑。而“精致”则体现在市场的复杂性上。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经历了数百年的自然演进和持续迭代,相关制度和法规已经较为发展得成熟,但关于基础性制度的起源及其潜在的替代方案等问题仍无明确答案。而我们需要从零出发,迅速构建起一个能够支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这一挑战的难度之大,过程之艰辛,或许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深刻体会。对此,胡老师呼吁,社会各界应对股票市场投以更多的关注与理解,减少冷漠与偏见,以宽容之心取代无端的非议与敌意。


国际视野·本土情怀


胡老师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访学深造。访学期间,他深入思考了出国学习的利弊。他提到: “美国的访问经历从两方面影响了我:一是,我深切体会到了国际学者对学术研究的纯粹追求;二是,我有幸与众多杰出学者并肩工作。与学术大师们的交流与启迪,成为我学术成长的重要驱动力。我一直勉励自己做有世界水平的中国研究,并致力于将其与国际学术界接轨。”

同时,胡老师也坦诚地分享了国际化经历可能伴随的遗憾。“首先,长期在国外的学者回国后需要花时间适应新的环境、熟悉中国本土的研究问题和话语体系,而在国内接受学术训练的学者则更容易融入。其次,国外在技术和方法的训练上可能更加前沿,但却会错过亲历国内市场改革发展的宝贵机遇。我深感庆幸能够亲身经历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革,并深度参与其中,这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这段海外访问经历也显著地影响了胡老师对于职业道路的选择。他回忆道:“从本科至博士,我虽然在学术研究上投入了大量时间,但并未考虑过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直至海外归来,我才真正开始思考这一职业路径。起初,我认为业界实践或政策研究部门的问题更具吸引力,更贴近我的兴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这些部门的研究可能无法充分满足我的个人学术追求。我渴望进行自由而纯粹的研究,期望我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能够启发更多的人。因此,我最终选择了投身高等教育领域。”

当被问及为何在众多高等学府中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胡老师满怀敬意地表示:“我被北师大浓厚的学术氛围所吸引。在众多高校中,我们学校以教师们纯粹执着的学术追求而独树一帜。”他认为,这种氛围的形成,离不开经管学院中众多学术前辈的贡献和努力。他特别提到了贺力平教授和李翀教授——即便在退休之际,两位学者依旧坚持每年撰写独作论文出版专著,体现了对学术事业不懈的追求。胡老师强调,北师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者,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前辈们的学术成就,但大家内心深处对学术的热爱和执着是一致的。正是这种相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专注于学术研究的人才汇聚于此。


一体两翼·潜心育人


为响应学校以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为两翼的一体化办学格局,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派出了众多优秀教师前往珠海校区授课,胡聪慧老师就是其中一员,他为北京与珠海两校区的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高质量的课程。

“珠海校区的学科建设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办学质量上与北京校区相当。这种一体化的办学格局对学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珠海校区的建设能够提供为师大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能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当提及珠海校区的优美环境、丰富活动和充满朝气的学生时,胡老师感慨万分:“凭借百年师大的深厚底蕴和强大支持,师大珠海校区已经成为南方高校中闪耀的新星,未来的发展非常值得期待。”

胡老师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商科书本知识的局限性。他强调,商科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出知识的真正价值。”在胡老师的教学理念中,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是其授课的核心原则。他指出:“

本科生充满好奇心,对新知识的接受度较高,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因此在授课时,我会着重帮助他们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灵活的学科思维。而MBA学生则不同,他们在课堂上更为活跃,且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对知识的选择性更强。MBA课程是教学相长理念的极佳实践场所,我会更加注重课堂讲授内容对实践的启示,通过实地调研、企业访谈、参与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掌握实践中的最新动态,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普遍适用的规律。我还会将个人的学习和研究体会带入课堂,与学生们共同探讨。”

作为研究生导师,胡老师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他解释说:“我倾向于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对于有志于投身金融实务的学生,我会尽量选择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课题,旨在满足学术培养标准的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立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我将提供严格的科研训练,确保他们将来能够独立开展学术探索。至于博士生,我强调研究工作的质量优先于数量,频繁撰写平庸的论文可能会损害学术品味。尽管如此,适度的数量也是必要的。毕业时,能够展示3-5篇高质量研究成果,将是学生学术实力的有力证明。此外,我会为每位学生精心设计独特的研究主题,期望他们未来能够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独树一帜。”

做事有始有终是胡聪慧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在我看来,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我希望我的学生可以有始有终地做事情、做研究,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的回应和实际成效。”


寄语

上下求索,惟志愈坚;斩棘披荆,不坠青云。在胡老师看来,师大的学子整体非常踏实——这是成功的必备品质,因为无论从事何种事业,要想做得出色、突出,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只有持续投入、持之以恒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才可能有所成就。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学术科研历程,胡老师鼓励学生们积极探索自己的兴趣点,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他认为这是追求自我的过程,也是确立自身长期奋斗方向的过程。

最后,胡老师寄语同学们:希望大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并在其中认真钻研、孜孜以求,相信大家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质的飞跃。同时,他祝愿同学们能在北师大这片充满机遇的沃土上,不断吸收知识与智慧,成长为社会的栋梁。


杨玉婷、刘瑞秋同学采访整理

供稿:院办公室

责编:王玮

审核:韩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