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师生风采» 经管人物
经管人物
【新生班主任专访】| 刘泽云:“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发布时间:2023-10-09      浏览量:


个人简介


刘泽云,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理事、《教育经济评论》副主编,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访学。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Education Economics》《统计研究》《经济学动态》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教育投资收益分析》《教育经济学》《学校选择的经济学分析》等专著、教材和译著。曾担任2003级工商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2009级经济学(实验班)、2010级经济学(实验班)的班主任,现担任2023级经济学(励耘实验班)的班主任。


求学之路:物理学学习经历的价值


刘泽云老师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博期间选择跨专业至教育经济学领域深耕。谈到本科期间的物理学学习经历,刘老师回忆起一门印象深刻的课程——《数学物理方法》,“每周上完课需要完成两道作业题,每完成其中一道都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因为需要非常长的证明和计算过程,一道题可能有几十个步骤,中间某个步骤出错了,后面就无法推进。有的时候推倒重来,再推倒再重来,需要重复很多遍。”刘老师直言不讳地表示,虽然他最终没有在物理学领域继续深入研究,但是他在物理学习中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不断钻研和克服困难的毅力都得以完美地应用到其他领域,并让他终身受益。刘老师强调,从物理学跨越到教育经济学,良好的物理学训练具有极大的价值。首先,物理学作为一门理论逻辑极其严密且完备的学科,一旦掌握其逻辑思维并形成习惯,对于之后跨学科学习和科研具有极其显著的帮助。其次,大学本科四年的物理学相关课程让刘老师养成了敢于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各种挑战的坚韧毅力。


访学交流:在合作研究和课程学习中获益


刘泽云老师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在刘老师看来,不论是当时的合作研究经历,还是课程学习经历,都对其自身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合作研究方面,在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助理工作使其迈入了从事定量研究的学术之路。而在耶鲁大学,刘老师作为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与社会学、政治学领域的两位学者进行合作研究,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融合对于不同学科之间碰撞发展的优势所在。课程学习方面,刘老师在耶鲁大学期间旁听了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这为他后来为北师大的学子们开设《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当谈论到对在校学生在国际求学方面的建议时,刘老师强调,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从个人感受角度来看,越年轻和越早去接触更多挑战的学生,越能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和更大的收获。


学术研究: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教育问题


在谈论学术研究时,刘泽云老师向我们揭示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核心理念,即借助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去深化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和解析。“当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一件事情时,首先需要考虑回报问题。”一方面,通俗地来讲,与那些和市场具有紧密联系的行业或企业相比,学术研究相对来说跟市场的关联度较低,因而从市场价值的角度来说,在学术研究上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并不一定能获得高额的经济回报。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精神层面上的回报,这种回报是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精神回报的基础恰恰来源于我们的兴趣。因而能够潜心学术的动力和关键,就是对所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兴趣。刘老师认为,当你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我很愿意去做”的时候,就说明你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就会更加有动力去很好地完成这件事情,也就会在精神层面上获得更高更有价值的回报。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甚至是大学本科生来说,目前可能无法确定未来是否会投身于学术研究领域。为此,刘老师建议我们,不需要着急考虑将来是否做学术,而是要把握当下,打牢基础。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努力精通数学和英语,同时培养对专业课程的浓厚兴趣,从而为未来的成长和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工作:《教育经济评论》的成长之路


在社会工作方面,刘泽云老师曾任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秘书长、英国国际发展部(DIFD)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PRCDP)教育咨询专家,现任中国教育经济学会理事、《教育经济评论》副主编和编辑部主任。在众多的社会工作经历中,给刘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教育经济评论》这本学术期刊的奋斗历程。聊起这段奋斗史,刘老师坦言道:“作为2016年才创刊的刊物,刚开始肯定不会有太多好的资源。但是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提高我们的稿源质量。”因为新杂志尚未获得较多认可和支持,刘老师及其同事们到处约稿,严格把关稿件质量。面对每一篇投稿,编辑部的老师们坚持一视同仁,精心挑选优质稿件。每当发现一篇好的稿件,刘老师都视若珍宝,“看到一篇好的稿子,我就会高兴得不得了”。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杂志创刊的第五年,也就是一本杂志创刊的关键转折期,《教育经济评论》成功入选CSSCI扩展版。刘老师感叹道:“取得这一成就非常不容易,有的刊物可能花费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也没有达到。”这的确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新生班主任寄语

2003年刘泽云老师首次担任新生班主任,时至今日,他再次担任经济学(励耘实验班)的班主任。当谈起经济学(励耘实验班)时,刘老师的脸上洋溢着深深的自豪。经济学专业(励耘实验班)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并被批准为教育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从毕业生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经济学专业(励耘实验班)旨在培养数字经济领域学术研究去向的未来精英人才,即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与经济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数字经济、数据科学分析技术等前沿知识,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经济学研究人才。

刘泽云老师对经济学励耘实验班的学子们寄予厚望。他深信,经过经济学(励耘实验班)的培养和磨砺,2023级本科生们将积极投身于专业知识的探索与深化,致力于数字经济领域的学术研究,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开阔国际视野,最终成为数字经济领域未来的杰出人才。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与“独立”是刘泽云老师为2023级本科新生指明的前行路径。

(一)“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一本著作的书名。刘泽云老师认为,这句话对于当下学子的启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安身立命”,即从物质层面上来讲,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更高的收入,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实现生活上的富足乃至财务自由。另一方面是“精神富足”,即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教育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让我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有机会参与各种多彩的活动、聆听各种精妙的讲座,以及阅读更多书籍。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仅充实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拓宽了我们的思想视野,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富饶。

(二)“独立”

最后,刘泽云老师用“独立”二字概括其对本科新生们的期望。首先,是生活上的独立。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身份转变之后,不管是饮食起居还是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困难,都需要自己想办法去独立应对和解决。刘老师希望本科新生们在大一这一年解决生活上的独立问题,摆脱对父母家人的依赖,有独自面对困难的决心和能力。其次,是思想上的独立。从高中步入大学之后,会遇到大学中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冲击。这个时候,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去鉴别和判断是非对错,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正确价值观。在刘老师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追求怎样的当下和未来,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本科四年是实现精神独立的关键时期,养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对于每一个本科新生来讲都至关重要。


刘泽璇同学采访整理

供稿:院办公室

责编:王玮

审核:韩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