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师生风采» 经管人物
经管人物
【教师风采】丨王玉海:初心如磐 砥砺前行
发布时间:2025-05-13      浏览量:


 

image.png 


王玉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兼职包括国家科技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城市经济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制度变革、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著有《平滑型制度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京津冀都市圈协同发展与合作共治研究》《资源共享与区域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参与撰写马工程教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可以说是王玉海老师的人生感悟。在青年求学时代,这是激励他奋斗努力的初心坚守,在临近退休之际,这是他职业生涯圆满完成的人生总结,他也每每把这句话告诉给他的学生:要树立理想目标,要相信自己的付出,要活出想要的自己!

王玉海老师由乡村考入大学,再应届读研,尔后读博士做博士后,从西北甘肃,到沿海青岛,再北上北京,虽然地方在变,但工作志向不变,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已有35年之久。可以说,“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份初心贯穿他追求理想、矢志求真、执着务实、实现抱负的人生轨迹,并引领他走出知行结合的学术道路,成为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交错影响的时代写照。

 

西北底色: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烙印

作为一名“西北汉子”,王玉海老师的身上带着浓郁的黄土气息和西北情怀,他说这是他努力向上生长的根之所在。王老师生于甘肃,西北地区广袤壮阔的自然环境、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塑造了当地人民倔强不屈、稳实可靠的性格,也在他的生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至今还记得在兰州黄河岸边青春激荡的求学时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嗓子的秦腔吼得黄河满天飞。”,相比较“欲将西湖比西子”的浪漫,再比较在大海边的那种“寄蜉蝣于天地”的渺小,西北的雄浑无际却让人有一种“顶天立地”的伟岸,老师很形象地说出了西北人独有的孤傲与奔放。


image.png

 

西北地区有着深厚悠久的文化积淀,但脆弱的生态和薄弱的基础,加之所处区位的偏远,尤其是落后的观念制度,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这片土地不断面临发展与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矛盾与抉择,这些复杂困境成了王老师青少年时期观察中国经济转型的微观样本,也为他探索区域发展与制度变革埋下了思考的种子。

改革亲历:时代的浪潮与个人的抉择

四十多年前,王老师迈进大学校园,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剧烈变革之中。农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探索,都在这个年轻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改革前夕,他亲身经历过农村集体劳动中窝工、耗工、怠工等低效状况,在调研时也零距离接触过城市工厂里“人情大于制度”的尴尬,王老师用当时的几句顺口溜来形容当时的情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我国的改革率先从农村取得突破,然后逐步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全面铺开。1983年初,国务院决定全面停止以利润留成制为特征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随后实行“利改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得到了调整,标志着中国财政体制的重大变革;1986年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在国营企业推行。这些重大改革举措都发生在王老师本科求学期间,他亲眼见证了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日新月异的变化,切身感受到了改革为社会带来的巨大红利,体会到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

然而,改革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如“脑体倒挂”现象越来越严重“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说法广为流传市场经济初期变革剧烈,知识分子的价值被严重低,学术研究的清苦和商业领域财富的快速积累对比鲜明,社会价值取向有了短暂扭曲这样的环境下,许多人在物质诱惑面前动摇了对学术道路的坚守

王老师却始终坚守自己的选择求学时受思想解放潮流影响,身边老师学者学识渊博风度翩翩,激发了王老师对学术向往。他渴望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用知识探索世界,用思想影响社会科研于他而言不只是工作,更多是内心对文字工作的热爱,还有当时对哲理思辨的痴迷勇于直面自己,分析自己的不足和特点,他说自己性格直率,更意沉浸于学术世界探寻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科研觉醒:扎根现实土壤,破土学术新思

王老师回望自己的学术起点,他觉得,深切的个人体察与真切的现实思考正是其博士论文《平滑型制度转型的动力机制》的本源基础。上大学前他在农村生活,那时他就注意到“自留地”与“集体社队地”里人们劳动积极性的显著差异,这一朴素又直观的感受让他开始关注制度与激励的关系,他发现制度再严密,管控再严苛,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也能够找到偷懒、规避的办法,而相反,如果制度规则转变为激励机制,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此,他把这种政策规定的差异上升为制度内生动力机制的理论思考。

论文写作时,他提出“平滑转型”认识,与当时广泛提及的“渐进式改革”形成对比。他认为 “平滑”二字不仅突出改革路径的稳定性,更能展现改革进程中的秩序性与持续性,这一点在中国和俄罗斯转型经验对比时特别明显。他的博士生导师将这称为“宪法秩序平稳”转型,并着重指出制度变化要有节奏、要保持过渡秩序的平稳。而王老师强调这种外在的“秩序平稳”取决于改革“内在动力”的驱动,不能全靠外部推动,而是“得利生动力”的机制使然。王老师认为在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这种“得利生动力”的机制依旧可行,只有解决现实问题、释放改革红利,让人们真正得到改革的好处,才会不断激发社会各层面的改革动力。

对他来说,博士阶段的学习就是一场全方位的思想重塑之旅,他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学术脉络,形成了敏锐的问题意识。

 

理论耕耘:回应现实、解释现实、服务现实

走上教学与科研岗位之后,王老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思考。他用一句方法论来概括自己的科研与人生道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经万千事;经万千事不如阅万千人;阅万千人不如结识高人;结识高人不如审读自己。”在他看来,经济学属于实践应用学科,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必须回应现实、阐释现实、服务现实。


image.png 


作为一位长期钻研制度经济学与中国改革的学者,王老师始终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他活跃于学术前沿,积极承接国家级和地方政府的重要课题,以研究回应社会需求,借实践反馈推动理论深化。从撰写博士论文,到主持重大课题研究,再到引领青年学子踏入学术殿堂,他始终致力于在理论与现实间架起桥梁。他坚信真正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学研究既要 “顶天”——着眼中国发展的宏大主题,又要“立地”——根植于现实中不够发达更不平衡的实际,更要“通气”——理解亿万人民的真切诉求和民生艰辛

 

师者之道:厚积薄发,育人为本

几十年来,王老师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并潜心进行教学实践。他主持设计的“四个三”培养模式荣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模式并非刻意设计,而是在教学探索里“干中学”自然总结而成。新设资源经济管理专业方向,他从学生成长角度考虑,结合暑期实践、课题单位支持等现实条件,将课程教学、实地锻炼和专业发展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体系化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既能回应学科发展需求,又能服务学生全面成长。


image.png 


在教学的时候,他也常受学生的反馈和思考启发。例如,在探讨福祉水平的表述时,有学生提出除了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的三角形内切圆,还应重视三角形面积,认为二者对比更合理,这样既考虑到了总量也兼顾了协调,后来成为一个硕士论文的主题;再如,有学生读林毅夫“比较优势”理论后,提出拿李斯特“生产力”理论作补充,强调发展中国家立足实际很重要,课堂上的这些思辨和讨论让他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正内涵。

王老师觉得教学和育人从不分开,真正的教学成果不表现在制度设计或者教学奖项上,更在于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越来越明晰的思考力与行动力有人问青年学子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王老师认为学生得在提问里学习、于实践探索中思考,通过不断试错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慢慢形成清晰认知、坚定信念还有持续的行动力。

在他心里,真正的大学教育得助力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并且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理解的深度以及人格尊重。他一直坚信教学价值体现于学生成长育人温度源自学生成就。这是王老师的期待,更是他毕生追求的事业。

最后,王老师分享了他的一首小诗《述怀》,与我们共勉:

从容书卷气,雅致自馥郁。

独处心澄明,交友意畅然。

神接众先贤,气贯瀛九州。

相由心生起,立人天地间!

 

 

 

 

 

高翔宇同学采访整理

  供稿:院办公室 

责编:王玮

审核:韩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