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郝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资国企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干部教育培训专家,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学术类),中国会计学会对外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理事,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财务管理委员会委员,担任多本国际高水平期刊与国内权威期刊审稿人。
发觉兴趣,踏实前行
郝颖老师本科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专业,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西南财经大学和重庆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2009到2011年,郝老师在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学习。回忆起求学经历,郝老师认为每一个阶段的求学经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学校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既带给他不同的影响和感受,也促使他对这些学校、学科之间的差别进行比较性的思考。
最初,郝老师选择的是工科方向,他一直朝着物理方向努力,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管理学。他认识到管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在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具有独特且重要的意义。因此,他将研究兴趣逐渐转向经济管理类,对管理学的热爱也在此萌芽。
在科研工作中,郝老师始终坚持重实干、不空谈,从学习、教学和研究中自然产出学术成果,“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每当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感悟,他都会立刻记录下来,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每当重新翻阅自己的文章,他总能迸发出新的见解,不畏惧更改,在每一次的修正中完善自身,时刻保持着最清晰最新鲜的学术研究成果,酿造出了一篇篇学术的“陈年佳酿”。同时,郝颖老师认为,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科研的最大动力是对学术的热情与兴趣,兴趣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不断投入的结果,要先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享受这个过程,逐渐发现自己喜欢的领域和方向,再进一步投入其中。”正是这种精神不断地激励着、唤醒着郝老师,让他始终坚持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学术理念和教学宗旨。科学研究是允许失败的,也是可能会走弯路的,只有明确的目标加以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不断夯实基础,最终走向成功。
在科研的道路上,郝老师始终坚持稳中求进,面对困难沉稳思考,用时间去打造最精致的思考。工作之初,他也有过急于求成的情况,一心多用的学术研究带来的是量多质不高的成果。“如今想来,广而不精是进入研究领域之初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一些较难的课题,难以短时间做出成果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他不断摸索,在科研中沉下心、静下气,求精、求稳,专注于一个角度展开研究,细致的思考和完整的时间也为他的科研之旅打造出了一个个闪耀的光点。这样的精神也被郝老师带到了课堂上,他会给急于求成的学生最中肯的建议,鼓励同学们坚持以此为基础,慢慢开枝散叶。“我对同学们也充满信心,学院生源优秀,科研氛围浓厚,瞄准的也是国家战略需求,未来学院在科研与教学领域一定能够越办越好。”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郝颖老师认为,首先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在读大学之前,他们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基础学科的学习上,对于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还比较陌生”。“课堂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非常重要的沟通渠道,在短暂的课堂时间,有效地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让同学们能够接受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并且爱上这门学科,是作为一名教师的重要职责。”在课堂上,郝老师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用最朴实、最有实际生活经验的教学态度甘做“引路人”,为同学们打开兴趣之门。
郝老师指出,财务会计等会计理论知识是一个成体系的框架,是商科必备的一门语言。需要同学们静下心来,一点一点,逐字逐句地理解。教学相长,意味着输入输出都是双向的,没有高下之分,教学双方都会击中对方的知识面或是思维方式的盲区,让人有种发现了新大陆的感觉。因此,他认为和同学们建立一种朋友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这种关系,他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交流,而要逐渐尝试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去,做学生的“知心人”。同学们评价郝老师的课堂上有一种天然的归属感,不像是在单方面听取知识,更像是在和知识沟通,在不断地认同自己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这种亲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也为郝老师的课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端正态度,坦然规划
当谈到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时,郝颖老师坦诚的答道:“我认为能够平衡好这些工作也是有一定挑战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但是换种角度想,这两种工作也存在相互通融”。他认为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反馈一方面有利于与同学们建立坦然的学术认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及时接收到同学们的新想法,取得共同进步。“学生们关注的事情和圈子可能会是我日常关注不到的,这也有利于拓展我的科研视野。”科研上的进展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推进,将当前学科前沿中所获得的进展和成果在课堂上传授给同学们,一方面可以让同学们把课本上的知识学“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另一方面也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深入了解这门学科,感受到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
郝老师建议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新生们,应当继续保持认真刻苦、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这是解决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新的人生阶段变的是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态度。同时,同学们要尽快完成心态的转变,要懂得“自己为自己负责的道理”。不仅仅只有学业上的学习才叫学习,生活中处处皆学问。生活中,同学们也要始终保持着一种学习的心态,不仅要好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也要去好好总结困难和逆境带来的挫败和教训。
至于高年级学生,他建议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要有一个清晰的学业规划。
做出一个好的未来规划取决于同学们对自己本人的了解是否清晰,而大学正是给了同学们一个认知自己的时间和机会。他希望同学们不断总结自省,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改进,是否有亮眼之处需要继续发扬。学会做一个有心之人,多体会、多思考,不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才能形成一个清晰准确的未来规划。
后记
教师,先育人,再教书。郝颖老师认为,能胜任“教师”这一称谓不是简单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就可以的。传授知识是基础,如何将每一位同学变得心中有爱,变得生动鲜活才是更重要的。郝颖老师如春蚕、如红烛一般奉献着、给予着,将全身心都融进了这份教育事业,去点燃一把火,带去一束光。郝老师就这样带着这份平凡但坚定的学术理念和传道授业的精神,认真在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用沉稳踏实书写着自己的教育生涯。
班主任感悟: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觉得和同学们建立一种朋友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于新生来说,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模式与高中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新生班主任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帮助同学逐渐习惯并且适应大学生活,同时班主任也要肩负起班级的管理职责,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同学在班集体内找到归属感。同时班主任的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两职合一其实十分有利于我与同学们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班主任的身份可以很好地减少老师和学生之间天然存在的距离感,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我更好地了解学生本人,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是双向的,爱也是。所谓师生一场,就是一起成长,互相滋养,互相成全。尤其是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该是居高临下,而是把学生们当成家人一样看待,包容其错误,激励其进步,俯下身来站在学生们身旁,做与他肩并肩、一起战斗、一起分享的朋友。
让学生们感觉到你爱他,爱需要表达,表达即是爱。
邱天韵同学采访整理
供稿:院办公室
责编:王玮
审核:韩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