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师生风采» 经管人物
经管人物
【教师风采】| 贺力平:虚怀若谷容天下,求知若渴研八方
发布时间:2022-11-11      浏览量:

bcfc66dfebd1d6de04b0e0f9b028ab3

 

个人简介

贺力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学术兼职包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82年开启高校教师生涯,2001年至今在北师大任教,为北师大学子们开设了《金融学基础》(双语)课程和《国际金融与中国》(英语)国际留学生(研究生)课程,两门课程先后被评选为教育部2007年首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及2013年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著有《世界金融史:从起源到现代体系的形成》(中国金融出版社,2022年)和Hyperinflation: A World History (Routledge, 2018)等。

 

求学——上下求索学真知 放眼寰宇观世界

 

 

“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从古至今,学生求学的方式可谓一脉相承,贺力平老师也在不断琢磨教学方式的改进,他始终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循序渐进地完成对学业的计划。”看似简单平淡,但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正是贺老师学术生涯一直秉持的标准。

在求学过程中,贺老师始终以兴趣为导向进行学术研究。经济学涉及诸多学科,可以细分出许多具体科目。在大学报考志愿时,贺老师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期间,他坚定地选择了世界经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深刻地感受到,如果中国想要走上世界舞台,就要开阔眼界,提升格局。中国的学者应当获取多元化的信息,学习工业化国家的长处,了解国外的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我国国情为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带着这样的理想和追求,贺老师投身学术已是四十载。从学生到学者,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兴趣的挖掘。在贺老师看来,无论是学生角色还是学者角色,都肩负着包容互通,交流互鉴的使命。古有玄奘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真经;今需学者求真务实、不惧千难万险做出言而有物的“真文章”。贺老师正如同玄奘一般,专心致志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惧万难、孜孜不倦、乐在其中。他从未将目光分给名誉分毫,只痴痴地沉浸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如今,贺老师在中国国际金融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章。他指出,即使如今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仍需保持谦虚的态度进一步去了解大千世界。首先,出于自身发展,我们应当重视对外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学习别国的经验。其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我们应该与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谋求全球共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落后时,我们不自卑不放弃努力学习;强大时,我们更谦逊更包容共同发展。在贺老师身上我们领略到了中国学者所拥有的开阔的眼界和胸怀。

言至于此,贺老师也为广大求学者如何确定研究方向提供了秘籍:根据大环境变化,结合自身能力和兴趣进行规划。例如,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一些传统意义上的重复性劳动可能会被替代。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在变革中把握主动权,就需要学习掌握交叉学科的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

 

治学——好奇之心探未知 躬身之态续耕耘

 

 

谈及学术成就,贺力平老师虚怀若谷,在他看来自己不过是一个不断满足自己在学术上好奇心的学者罢了。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贺老师强调了质疑和思考的重要性。

“我做学术更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我愿意深入研究知识而不仅仅是读到,要通过查找资料、深入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如果一个问题悬而未答,我总会不停地思考。”作为学者,贺老师总是怀着一颗好奇的心看待新问题,一直在探寻答案的路上。贺老师以金融中货币为例:“我们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文明古国,早期货币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货币出现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我们要做交换。社会好比一个池塘,交换可以化死水为活水,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二步,交换不断增多,自然带来了对价值进行统一衡量的需求,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应运而生。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我读到一本讲述古代中国货币起源的书,其中提到中国最早用于交换的海贝很可能来自印度洋的马尔代夫。最初我完全不相信,通过翻阅能找到的文献资料,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和依据,这个令人惊讶的说法当然还需研究者们进一步去发掘有关史料,更需要找出足够多的考古证据进行佐证。三千多年前来自印度洋的海贝竟然能够在中国流通,这真的是太神奇了!”当发现从前从未了解过的知识,贺老师快乐的样子像极了垂髫孩童获得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玩具,这或许应该就是贺老师鹤发童颜并能够一直在学术中求知若渴的秘诀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贺老师表示,这段亲身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维度。这便是传承,从过去走到现在,再抵达将来。学术研究之路道阻且长,书本中一段话、一页纸或许就是几代学者用毕生心血接力的成果。

贺老师也分享了学术道路上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寻找出处和证据。有时他所需要搜寻的论据藏在浩如烟海的书山之中,毫无头绪可言。正如87版《红楼梦》化妆师杨树云寻找黛玉的“罥烟眉”,一个说法既然有出处那么作为研究者就必须要把最原始的用法和说法找出来。杨树云为“罥烟”一词沉浸古书之海搜寻近十个月,贺老师为寻求论据探寻书海亦是不计昼夜。

外文阅读是贺老师做学术时所遇到的另一挑战。他鼓励国内学者为了研究可以多学习外语,如德语、法语、日语等等其他语言,以便获得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切身感受作者表达的内涵。这是贺老师对新生学者的期许,也是对自己新的规划和要求。“知识是属于全世界的,但是我们要具备阅读知识的能力。”

 

教学——韦编三绝才八斗,俯首甘为孺子牛

 

f325d18fba08086116a423b398858ab

 

进入贺力平老师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便是装满书籍的大书柜,茶几上、办公桌上处处都堆积着书刊。老师在接受采访之余,还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新书好书。这些书就像他心爱的孩子一般。他坦言,因为喜欢阅读,喜欢通过阅读更多书籍和文章去印证新奇的观点,才走上了做学术的道路。

作为一名在三尺讲台耕耘两稔的一线教师,贺老师非常喜欢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动。他教书的准则是不能照本宣科,要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认识到知识是有用的。例如,金融学这门课程不应仅局限于金融,因为金融和银行、保险、股票市场、基金等等都是相关的,这些现实世界背后的深层次原理都跟课堂上所学知识有关。贺老师始终认为如果课堂上的理论不能解释生活,与实际脱节,那么这个课堂就形同虚设。

采访的最后,贺力平老师寄语所有学生,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发现兴趣点,增强主动性,做长远的规划,选择最令自己满意和幸福的道路。

后记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贺力平老师也分享了他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之后的思考与心得。贺老师说,当前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化有很多方面,最明显的是技术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上诞生了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获得了电力,电报,电话等等,无论是生产动力,还是通讯方式都有极大的进步。在21世纪,数字技术的出现当之无愧是人类技术最大的变化。数字技术从物理层面和社会层面使得人与人之间的通讯联系更加扁平化、网络化。不论是什么领域,信息封闭几乎都已经成了过去式。

另外数字技术发展无形中也推动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而这无疑会使一些老牌的发达国家产生危机感进而采取一些特别行动。四年前的中美贸易摩擦有此背景因素。根据板块运动学说,如果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比喻成两大陆地板块,它们在海洋中飘移,久而久之相互接近,然后就出现摩擦和碰撞。这种碰撞既是危险又是机遇,喜马拉雅山便是在 “板块冲撞”中产生的。中国有转危为机的潜力,在这个变化的格局中一定可以迸发出很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源头正是如今的诸位学子把握时代脉搏、承担历史重任在时代中有所作为的重要条件。“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动荡的时代,但同时也充满无限的机遇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用十足的信心接受新的挑战。”贺老师如是总结道。

 

 

丁怡、白沁雪同学采访整理

供稿:院办公室

责编:王玮

审核:韩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