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许志星,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教工工管党支部书记。香港浸会大学道德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中南大学文学学士。研究领域涉及商业伦理、创新创业、领导力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等多个方面。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十几项研究项目,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Small Business Economics、Ethics and Behavior、《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包括1篇ESI高被引论文,并有多篇研究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及《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担任多个SSCI期刊和CSSCI期刊的匿名审稿人。主编《数字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甄选》、《老年创业》等教材与专著。作为行业领域专家,多次接受包括《环球时报》、“环球网”、《工人日报》等在内的党政核心媒体采访,并为深度报道做出建议与提议。入选北师大经管学院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求学·孜孜无怠
许志星老师本科就读于中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选择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之后许老师赴香港攻读道德心理学,最终返回师大,留校任教。离开原有专业是一个需要勇气的决定。面对前方的未知,脚下踩着的道路显然更加稳妥,更换赛道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付出努力。当谈及自己求学阶段转专业学习的想法时,许志星老师深有感悟和体会,并与我们分享了从中文跨转到心理学的动机。
把个人和时代的交叉点写出来,就是伟大的故事。“在我看来,商学院的专业与社会的关联度高、实用性强,因此高中时我对经管类专业十分感兴趣,当初报了人大的金融,但是高考时我的语文不及格,最后被调剂去了中南大学的中文系。”这也是命运给我开的玩笑。我是2003年参加的高考,今年刚好20年了。2003年的时候,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不久,外面的经济外贸发展都很火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家普遍认为出去找到一份好工作是最重要的,赚钱是最重要的。但是因为我高考失利,觉得这么早就直接参加工作有点不甘心,所以我就萌生了考研回北京上学的念头。但是因为我读的是中文系,没有高数基础,所以我决定改变战略,选择一个不用考高数的专业。心理学当时考统计,而且我在本科阶段也读过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所以最后我选择报考全国最好的心理学专业,来到了北师大。”
在许老师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兴趣,那就去做。但这样的‘做’并不是一腔热血的莽撞,而是需要经过各方面考虑,达成一个审慎的决定再去实践。”正是在这种想法的引导下,许老师选择在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出国深造,攻读道德心理学博士。“当我真正读心理学时,又发现与我所想的不太一样。师大的心理学偏向实验,我更注重实用性,最后我选择了往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方向。研三时,我一边找工作一边申请博士。我对比了一下留京工作的成本和去香港读博的性价比,最后选择了去香港读博。”
谈及留校任教的原因,许志星老师坦言,“北师大杏坛聚瑞、名师荟萃、学风浓郁、成就辉煌。我是从师大心理学部走出来的,对北师大的情感羁绊很深。恰好母校向我抛出了橄榄枝,所以我就选择留在了师大任教。”
这种交叉学科的经历,让许老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强调“以人为本”。从心理学跨到商学院里面从事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其实是挺自然的。“心理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的本质是研究人类心理,所以我们会关注活生生的个体,也就是所谓的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数据为本。”在这种人文情怀的影响下,许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关注外部环境的同时,关心自己的内心,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科研·潜精研思
确定研究方向是每一位学者的必经之路,研究方向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每一位学者的学术高度和学术寿命。许老师的研究领域涉及绩效评估、教育满意度、创新创业、领导力发展以及商业伦理等多个方面。“我的研究方向与一个实践相关,研究生阶段我在做人事测评时发现,关于性格的测量有很多,而关于人的道德品质的测量几乎没有令人满意的,所以当时就选择做这方面的研究了。”博士阶段对每个学者都非常重要,我的博士虽然就3年,但那是比较充实的三年,最后的成果也比较丰富。
确定好研究方向后,许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学术训练的方法,并给出了选题上的建议。“整个学术圈的繁荣是金字塔型的。对于学生而言,一开始文章写得不好很正常。植必先深耕,多读多写后才有可能突破,思路才会逐渐打开。虽然多读多写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产生职业倦怠,但是在读写上的累积是攀向金字塔顶端的必要因素。量变引起质变。”
“我认为人文社科的选题一定要贴合社会热点、回应社会需求,正如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这个关口我们学者更应该聚焦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坚持需求导向,为国家富强提供深厚的学术支撑。只有将科研与社会在各方面精准对接、耦合互动才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教学·诲人不倦
许老师为本科生、研究生和MBA的学生均开设有课程。授课时,许老师聚焦学生本身,挖掘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教学反馈不断完善课程设置,所授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三尺讲台上,许老师将自己的科研理想融入了教育事业。
“我同时为本科生和MBA学生开设组织行为学。我仔细对比过这三类学生的课堂表现,结合学生们的阅历和生涯规划,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置了课程重点。对于本科生,他们对于商业组织没有概念,也缺乏直接经验,所以我在讲课的时候更多是按照教材讲,注重知识点的传递和框架的搭建。对研究生,特别是学硕,我会更关注知识点与学术前沿的挂钩,过程中更加强调学术的实践。给MBA上课偏理论,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课堂氛围方面,许老师直言,“我很喜欢为MBA同学授课,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时比本科生、学术型硕士生更高。首先,他们更加珍惜这种重返校园学习的时光,其次他们又有丰富的实际经验,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跟老师的互动更多,课堂氛围更活跃。在这种碰撞中,我也收获良多。”此外,许老师也是2019级工商管理班的班主任。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许老师始终对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期待,并为班级中的同学提供了专业选择方面的建议。
“我更看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相信学生可以做到,就像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事实证明,这样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有效的。在今年毕业季,我们班的同学去向都很不错。在大二时,班级中的一些同学想过转专业,我也做了很多工作。很多同学不喜欢这个专业就考虑离开,但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转过去会如何。其实对于本科生来说,你不知道哪片云底会下雨。”
在许老师眼中,经管学院的学生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而且经管学院对北师大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我上学时十分羡慕商学院的学生,首先是因为专业的社会化程度高、实用性强,其次是商学院学生的气质和其他学院的学生有明显不同。
建议·以人为本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许老师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不要担心出错。“我们找正确答案肯定找不过机器。想要不被机器取代,我们需要的反而是试错的精神、与众不同的精神、创新的精神。这些其实是书本上学不来的。”
许老师建议学生们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考虑未来怎样过好一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大环境,找到自己的路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通用解。
“大家都被绩效主义毒化了,把高中军备竞赛式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大学,反而忽略了真正想学的知识。在机器学习高速发展的时代,死读书培养出的标准化零件未必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节奏。我们总在向外界去寻求答案,可是外界的变化太大了,我们只能从自身出发,抓住内心里确定的东西。这是我们应对这个时代不确定性的一种做法。”
最后,许老师表示,祝愿同学们从心出发,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把握学校优良的机遇平台,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打破条框桎梏,用勇气和坚持实现理想,成为更好的自己,成就伟大的时代!
尾声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许老师在求学和科研路上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同学们学习,唯有勤思笃学、通时合变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在教学中,许老师坚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引领同学们成长和进步。我们也将牢记老师的教导,向内挖掘自身理想,向外结合实际需求,通过学习和实践的双向促进,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杨玉婷同学采访整理
供稿:院办公室
责编:王玮
审核:韩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