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师生风采» 经管人物
经管人物
【2025年毕业季】|解嘉祺:学以致用,深耕力行
发布时间:2025-06-25      浏览量:

个人简介

解嘉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2022级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学生工作方面,研究生期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委员会委员、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第四十四届研究生会执行主席、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班班长、经济学第二党支部组织委员。学术科研方面,发表论文一篇,撰写专著一部,参与国家青年基金课题,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曾在中国人口学年会与教育经济学年会等学术会议上汇报工作论文。毕业后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积微成著,笃行致远

2018年,解嘉祺怀揣着对经济学的好奇与探索,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习。从本科到硕士,他在北师大度过了整整七年。在这段时光中,他不断深入理论、锤炼方法,从本科生转变为研究生,也逐步确立了未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向。对他而言,学术不是一项短期任务,而是自我认知与长期价值追求的马拉松

最开始点燃他对科研热情的,是本科阶段参与的“励弘计划”。作为学院重点打造的本科科研训练项目,“励弘计划”为学生提供了结合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他刘泽云教授的指导下开始接触教育经济学方向的内容。教育经济学贴近现实生活,涉及家庭决策、公共政策与资源配置,容易激发出问题意识与价值思考。这使他在一开始就建立起了对“做学术”的认同与兴趣。“我当时觉得,教育这个议题离人更近,它不是抽象变量,而是能真实影响一个个体决策的因素。”解嘉祺回忆道。在刘泽云教授的引导下,他逐渐掌握了研究的基本逻辑,也形成了对规范建模、实证分析的敏感度。

在研究生阶段,他聚焦于“学前教育扩张与生育意愿”的议题,完成并发表了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该研究以中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政策背景,探讨幼儿园供给变化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为厘清这一矛盾结构,解嘉祺从加里·贝克尔的基础理论出发,系统梳理了既有生育议题研究相关文献,并结合政策文本、地区面板数据与个体微观数据构建理论与实证模型等展开研究。相较于将教育扩张视为单一利好,该研究尝试构建“双路径”机制:一方面,学前教育的普及提升了照护便利性,有助于释放育儿需求;另一方面,若入园成本未能同步下降,可能反而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从而形成抑制效应。最终,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机制路径,也通过实证部分验证了前者的促进效应在多数地区更具主导性。

“模型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模型说出有意义的故事。”他坦言。在研究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一篇有影响力的文章,不只是逻辑通顺,更要在理论传承与现实反馈之间找到恰当的位置。既要站在学术传统的脉络之中,又不能脱离当下政策语境的真实需求。

这种研究能力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长期积累、反复打磨的基础之上。从早期参与学生科研平台、学习文献查阅与数据处理开始,到后期构建模型、主导写作、进行学术汇报,每一步都在不断拓展他的视野,也不断校正他的研究路径。如今,他即将前往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在相关领域深耕。




多维历练,厚积薄发

如果说科研为解嘉祺提供了一条深入问题的路径,那么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则锤炼了他“面对现实”的能力。在七年北师大的学习生活中,他始终没有将自己限定于书本之中,而是在一次次组织协调、集体事务和社会接触中,摸索着如何将思维的严谨与行动的逻辑融合于现实之中。

从本科起,解嘉祺便积极参与学院各类学生组织。那时的他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班级组织委员,在活动策划、团队管理与事务协调中逐步建立起基础的公共经验。进入研究生阶段,他更进一步,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委员会委员、经管学院研究生会执行主席、2022级硕士班班长,以及经济学第二党支部组织委员,承担了大量面向全院与年级的日常管理与学生服务事务。在担任研究生会执行主席期间,他组织了多项学院重点活动。在他看来,学生组织的意义不仅在于“组织活动”,更在于通过平台搭建与流程优化,让更多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机会。“你得考虑受众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不能只是形式主义地完成任务。”




除了学生事务,解嘉祺也尝试在更广的实践中拓展自己的视野。他在本科阶段参加了国庆七十周年群众联欢演出,体会到大型集体活动中每一个人都在为同一个目标配合努力的过程;后来又前往云南红河县中学支教,真正走进一线课堂,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困难。这些经历让他意识到,很多时候,现实比想象中更复杂,也更值得尊重。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他参与了“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主题调研,走访乡村、接触基层干部,再一次把书本上的问题带回到了真实的环境中去思考。




这些实践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他看待问题的方式。一次次走进真实的环境,接触到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困难之后,他逐渐意识到,现实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归纳的系统。很多时候,一个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因为谁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条件有限、资源不足、目标冲突。在这样的场景中,与其说去找一个“正确做法”,不如说是在不断摸索中寻找更合适的应对方式。他也慢慢明白,光有目标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学会判断轻重、调整节奏,处理好“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关系。有时候,事情并不会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但只要在每一步里保持清醒的观察和及时的反应,也是一种收获。和人打交道、面对突发情况、理解不同的想法,这些都不是课堂上能系统教给他的,却反过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内容。

对他来说,这些走出去的经历,不只是丰富了简历上的几行字,而是让他开始建立起一种面对现实的姿态:不怕变动,也不过度自信,而是在不断实践中学会沉稳、找到方向。


心态沉稳,步履向前

当“毕业”成为真实发生的节点,不少人会在回望中重新审视过往的选择。对解嘉祺而言,这份回望并不突兀。他并不将“毕业”视作一种终点,更将其看作是一种节奏上的过渡。七年时光中,他完成了从高中生到研究者、从参与者到组织者的身份转变,也逐渐学会在现实约束与理想追求之间建立属于自己的节奏。

他坦言,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曾长期受到“优绩主义”的影响。从小到大,评价体系往往聚焦于成绩与排名,这种导向虽然塑造了高度自律与目标感,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内卷与焦虑。进入大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后,他逐渐意识到:在一个目标多元、路径分化的社会中,单一的评判标准不再成立,重要的不是赢得比较,而是识别自己真正愿意走的那条路。“你会发现,成绩再高、论文再多,如果不能与你的长期目标对应,那种成就感是有限的。”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慢慢从“外部驱动”转向“内部节奏”。与其盲目参与竞赛与实习,不如围绕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那些真正值得长期投入的方向。这种选择并非出于功利,而是源于对“可持续成长”的理性判断。

谈及自我调节,他常用跑步来疏解压力。“哪怕论文写得不好,项目进展不顺利,晚上跑一小时、流一身汗,就能把情绪‘跑掉’一半。”在白天高密度的学习和事务之后,这一小时是属于自己的时光,不需要回应消息,不需要做决策,只管迈开步子,很多纠结了一整天的情绪和想法,在出汗之后就能自然消解。尤其是在压力大的阶段,比起反复想“我该怎么办”,他更愿意先动起来,让身体带着情绪走出去,再回来面对问题时,心态也会更平稳。




回望在北师大的七年,他从未设想过要“证明什么”,更多是在不断试错中逐渐厘清:什么是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什么是能沉下心去做的事。“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收获,那就是我大概知道了自己不想走什么样的路,和想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如今,他带着这份清醒与从容,走向下一段旅程。无论未来博士研究的议题如何变化,无论学术之外是否还有其他选择,他都能从容应对。

结语

七年光阴,从未匆忙,却始终坚定。从课堂到田野,从文献到实践,从项目表格到深夜跑道,解嘉祺一步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他既没有急于求成,也从未停下脚步,而是在反复推敲与不断验证中,塑造出一个更加笃定、更加内在驱动的自己。如今即将离开北师大校园,面对未来的学术旅程与更广阔的社会图景,他显得从容而清醒。在访谈结束时,被问及“想对师弟师妹说些什么”时,他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作答:“充分认清自己,找准适合自己的路。”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与路径,重要的不是选择“最好”的,而是选择那个愿意长期投入、能够持续前行的方向。

愿每一个即将离开北师大的人,都能像他一样,在回望中不感慌张,在前行中保持清晰。




高翔采访整理

供稿:院办公室

责编:王玮

审核:韩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