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师生风采» 经管人物
经管人物
【2025年毕业季】|Liedya Kristina(江礼凤):乘梦而行,扬帆起航
发布时间:2025-07-02      浏览量:





Liedya Kristina(江礼凤),来自印度尼西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25本科毕业生拥有华人血统,自幼在印尼接受三语教育,热爱中华文化。获“丝路木铎奖学金”资助来华留学,在校期间积极适应全中文授课,注重专业学习与跨文化交流,参与印尼学生社团,致力于中印尼文化传播。

一、初识

江礼凤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她的爷爷在广东度过童年,后随潮南渡,在印尼落脚。爷爷去世时,她还年幼;关于故土的记忆,变成父亲每晚的床边故事,一段段回声在心里缠绕成对遥远祖地的好奇与敬意。她说,父亲最常讲的有两桩:一桩是《三国演义》的纵横捭阖,另一桩则是早期华侨跋涉他乡的艰辛。刘备三顾茅庐的执着、诸葛亮“空城计”的从容、曹操行军布阵的谋略,每一处惊心动魄都点燃她幼小的想象;而爷爷背着行囊踏上木船的经历,也让她第一次意识到,跨越海峡、离开故土,对很多家庭来说并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生活一部分。

在三语学校初识汉语时,江礼凤很快沉浸于那一笔一画间的东方韵味。她最喜爱的汉字是“江”——既是自己的姓氏,也是河流之意。每次写下“江”,她仿佛看见血脉在纸上延展:一端连着祖父的故乡,一端连着当下的生活。课上,她尤其喜欢的课堂内容是《三国演义》。在学校的中文课上,她终于有机会向来自中国的老师深入了解人物性格与历史情境。她会积极发言、参与讨论,和老师探讨诸葛亮的策略是否真的“万无一失”。课堂之外,她还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兴趣,从泡茶、敬茶到品茶礼仪,她都认真学习,感受到中国文化背后的细腻与讲究。





端午节和中秋节时,学校会组织学生一起包粽子、做月饼,增进大家对中国传统的了解。而在家里,春节和清明节则是最受重视的节日。每逢春节,她都会回奶奶家,与亲人团聚,贴春联、吃团圆饭、发红包。最让她开心的,是奶奶总会在那天腾出整段时间陪她,讲述年轻时工作的经历与小时候的生活点滴。清明节时,一家人会去海边撒花纪念爷爷,这是她第一次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思源”与“怀念”。

随着高中毕业临近,江礼凤开始认真思考未来的方向。她希望将中文继续学深,也希望能在商科领域积累专业能力。她开始上网搜索留学资讯,报名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的线上说明会。屏幕另一端,老师用流利英文介绍课程设置与国际学生支持政策;当她提问专业选择时,老师认真区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商管理的培养内容,并鼓励她根据未来职业目标选择更宽广的发展路径。这份专业又亲切的态度,深深打动了她,让她决定把北师大作为首选。

最终,她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与扎实的中文功底,获得“丝路木铎奖学金”,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录取。整理行囊、办理签证,在出发之前,她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不只是一段学业旅程的开始,更是一条延续与祖辈情感联系、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道路。

二、初至

初到北京时,江礼凤面临的第一场硬仗,来自课堂。尽管已通过HSK五级考试,真正进入全中文授课的环境后,她仍一度感到“几乎听不懂”。经济与管理课程本身术语繁复、节奏紧凑,加上语言逻辑上的文化差异,使她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倍感吃力。为了跟上进度,她坚持课后反复听录音、整理中英文双语笔记,在无法理解的地方主动向同学、助教任课教师请教。凭借这份执着与韧性,她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切实体会到“提前准备、比别人多花时间”的必要性。

除了学术适应,生活节奏的变化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她坦言刚到北京时“完全跟不上”,但在摸索中慢慢建立起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工作日,她将精力集中于课程学习与作业准备;周末则会列出清单,先完成必要任务,再安排适度休闲。在生活与学业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中,北京这座城市也逐渐走入她的生活节奏。从胡同漫步,到故宫、颐和园的探索,城市的丰富性成为她调节节奏、舒缓压力的方式,也让她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感受到文化的滋养。




她主动参加更广泛的社交活动。通过参与印尼学生会、北京市留学生联合会等组织,她结识了来自不同背景的朋友,拓宽了文化视野,也建立起稳定的支持系统。一次课堂点名时,老师没有念到她的名字,她只好举手用英文报出自己的名字,引来周围同学的集体回头。在得知她来自印度尼西亚后,一位同学主动邀请她加入学习小组,随后的日子里,两人开始私下约饭、交流、互相鼓励,这段友情延续至今。这看似平凡的一幕,却成为她记忆中重要的情感转折点。正是在这一刻,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不再是被特别标注的“外来者”,而是可以被自然接纳的“普通同学”。

从适应课堂语言到融入集体氛围,从“听不懂”到“被接纳”, 江礼凤走过了一段不易的旅程。她坦言,这个阶段最深的感受是——并非每个人起点都一样,但努力和真诚一定会被看见。在北师大的第一年,她用稳扎稳打的方式,一点点克服了学习节奏、生活逻辑与人际交往的困难,也为她后续的成长打牢了扎实的基础。

三、启航

随着学习与生活逐步稳定,江礼凤开始认真思考身份与未来的问题。作为拥有中国血统的印尼人,她的成长经历本就承载着两种文化的交织她开始主动承担起“讲述者”的角色。在北师大的课堂上,她分享印尼的节日习俗和饮食文化;在留学生组织中,她担任印尼学生会的成员,协助举办跨文化活动;在社交媒体平台,她用视频和文字记录自己在中国的日常:从北京的美食、节庆,到课堂上的学习收获。这些分享起初只是出于兴趣,但慢慢地,她发现许多朋友、家人乃至陌生人都因为这些内容更了解中国,或重新认识了她的文化背景。

她并非只在课外表达自己。在学术学习中,她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在李静老师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她对组织行为与跨文化沟通产生浓厚兴趣。她的大四毕业论文,便是在李静老师指导下完成的。在选题、结构、数据分析等各环节,老师给予了她耐心的指导,也鼓励她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进行探讨。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数据处理与逻辑分析能力,也帮助她更深入地理解了工商管理中的实践问题与方法论,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为未来做具体规划。她计划在毕业后先工作一至三年,积累实际经验,再回到中国攻读硕士学位。这不仅是出于对中国教育与就业环境的认可,也源于她对自身成长路径的务实判断。在她看来,自己要真正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要具备语言与沟通的能力,更需要有组织管理、国际理解与项目执行等方面的实操基础。而在北师大的四年,无论是课程学习、论文训练还是社会融入,都为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望四年,江礼凤将自己最大的成长总结为两个词:“独立”与“勇敢”。从三语学校到北京高校,从适应课堂到走入社群,她一步步跨出舒适区,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节奏。在未来的路上,她希望继续成为连接中印尼之间的桥梁,用行动回应这份跨越国界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使命。





结语

四年的北师大求学生涯,是江礼凤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从三语学校走来的她,怀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踏上这片土地;从陌生课堂中的听不懂,到逐渐掌握节奏、独立生活;从文化间的“边界感”,到主动表达、勇敢社交。每一个阶段,她都以认真的态度与持续的努力回应新的挑战,也一步步确认了自己所热爱的方向。如今,站在毕业的节点上,她已不再是那个对中国充满想象的远方来客,而是一位用脚步丈量、用语言沟通、用行动连接的“中印尼文化桥梁”。她知道,未来的路不会总是顺利,但无论身在何处,这段经历赋予她一份笃定:愿意理解差异,也愿意承担责任。

高翔宇采访整理

供稿:院办公室

责编:王玮

审核:韩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