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点
   首页» 教师观点
教师观点
李翀:货币流通速度易变性的验证与货币理论的重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05       浏览量:

一、经典货币理论的回顾

(一)费雪方程式

在经济思想史上,货币研究领域历来都是经济学者们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并形成了各种货币理论,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货币理论是费雪、庇古、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在弗里德曼以后,经济学者们主要在货币供给传导机制方面对货币理论进行补充和发展,但关于货币理论整体框架的研究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因此,笔者以这四种经典的货币理论为基础来讨论货币流通速度的问题。

美国经济学者费雪(I.Fisher)在1911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货币的购买力》,提出了“费雪方程式”。费雪认为,如果用W 表示交易量,用P表示平均价格水平,那么PW 就是交易额,也就是从需求角度分析的要完成商品的交易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另外,如果用M 表示货币存量,V表示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即单位货币的流通次数,那么MV就是实际流通的货币数量,也就是从供给角度分析的实际发生作用的货币数量。由于买就是卖,货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即MV=PW。他指出:“物价在这种假定情形之下,必将(1)直接随流通货币的数量(M)而变动,(2)直接随流通率(V)而变动,(3)与交易量(W)作反向的变动。三种关系中,以第一种为最有注重的价值,它构成‘货币的数量原理’。”由于费雪强调货币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交易,他的货币理论被称为“交易方程式”。

(二)剑桥方程式

英国经济学者庇古(A.C.Pigou)于1917年发表了“货币的价值”的论文,提出了经济学界称之为的“剑桥方程式”:M=kPY。在这个方程中,P的定义没有变,k是货币需求量与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虽然在剑桥方程式中没有出现货币流通速度的变量,但是k实际上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值得注意的是,在“剑桥方程式”中,M 变成现金余额,Y变成国民收入,货币流通速度不是完成商品交易使用货币的次数,而是完成最终物品和服务交易使用货币的次数。由于庇古分析的货币是现金,他的货币理论被称为现金方程式。

(三)凯恩斯的货币理论

英国经济学者凯恩斯(J.M.Keynes)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著作,提出了被经济学界称之为的现代货币理论。凯恩斯认为,设M1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量,M2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量,Y 是国民收入,r为利息率,那么流动偏好函数即货币需求函数是:

另外,凯恩斯还认为,货币供给是政府的货币政策决定的。这样,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条件下,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供过于求,利率将下降。利率下降将导致投资增加,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国民收入到达充分就业的水平,将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反之,利率上升导致投资的减少,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或者价格水平的下降。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

弗里德曼在1956年和1970年分别发表了题为“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和“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的论文,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如果设M 为名义货币需求量,P 为价格水平,M/P 为实际货币需求量,y 为实际收入,w 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即来自财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rm为预期的货币名义报酬率,rb为预期的包括利息和价格变化的债券的名义报酬率,re为预期的包括股息和价格变化在内的股票的名义报酬率,1/Pd"p/dt表示商品价格的预期变化率,u 为非收入方面的因素,那么货币需求函数为:

弗里德曼证明,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由于人们持有各种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比例从长期来看是稳定的,在货币需求稳定的条件下,如果货币供给量变化了,人们发现他们持有的货币与各种资产的比例发生变化,于是他们会调整货币资产与其他资产的结构。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会将持有的过多的货币用于购买各种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从而导致总支出的增加和价格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名义国民收入的增加。

(五)笔者的评论

在货币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笔者提请注意出现了下述重要变化:

第一,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从商品交易量到国民收入的变化。在费雪的货币理论中,决定货币需求量的是商品的交易量。费雪曾经写道:“交易量,即以货币购得的货物数量。”但是,在庇古、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中,决定货币需求量的是国民收入。应该指出,商品的交易量远大于国民收入的交易量。国民收入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而商品交易量则包括二手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交易。

关于这个变化,弗里德曼曾经做了下述解释:“国民账户和社会账户近来的发展已开始侧重于国民收入交易而不是总交易,而且已经很明确地、令人满意地解决了区分价格变化和数量变化所产生的概念上及统计上的问题。”这样,货币的交易学说即货币需求量取决于交易量被货币的收入学说即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国民收入所取代,而货币收入学说成为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之间的桥梁。

第二,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从商品市场到金融市场的变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指出货币需求量包括投资余额,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也指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包括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的报酬率,这意味着决定货币需求量的因素不仅包括国民收入,还包括金融资产的投资。

第三,货币从中性到非中性的变化。在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中,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或者实际国民收入被认为是稳定的,所以货币供给的变化对价格水平造成影响。这意味着货币是中性的,它不会对实际国民收入造成影响。但是,在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中,货币供给通过利率或支出对实际国民收入造成影响,货币不是中性的。

笔者认为,第一个变化是退步,显然影响货币需求量的不仅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而是全部产品的交易。如果在计量上这是无奈的选择,在理论上也应该保持商品交易量的因素。第二个变化是进步,影响货币需求量的因素不仅是商品交易,而且是金融资产的交易。第三个变化是进步。但是,费雪和庇古生活在商品短缺时代,国民收入难以迅速变化,他们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带有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由于这些问题不是笔者在这篇论文中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不再详细论述这些问题。

二、货币理论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

(一)费雪和庇古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

费雪注意到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他在《货币购买力》的论著中详细分析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他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第一,个人习惯。个人节俭或储蓄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但是,使用记账或支票进行交易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提高。第二,支付制度。收支的次数越多,收支越有规律性,收支在时间上匹配程度越高,货币流通速度越快。第三,普通原因。人口密度越大,交通越便捷,货币流通速度越高。

但是,费雪强调:“总之,数量原理的要点在流通率和交易量若不变,无论将货币改为双数,或裁减重量,或增铸1倍,或用其他方法增加货币的元数,物价比照同一比率增涨。”这意味着尽管费雪并不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变的,但是在P与M、V、W 之间三种关系中货币流通速度和交易量是较不重要的关系。这样,价格水平将与货币流通量成比例变化。费雪没有用经验数据证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也没有从逻辑上证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而只是把它作为理论上的一个假定。但是,费雪仍然比较准确地把W 定义为商品交易量。显然,只要发生商品交易,就会产生货币需求,就会形成货币流通速度。

庇古淡化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在他的“剑桥方程式”中甚至没有出现货币流通速度的变量,但是他所说的k实际上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另外,庇古意识到商品交易量难以计算的问题,他用国民收入取代了交易量。但是,庇古坚持了费雪的基本看法,货币流通速度和国民收入是稳定的,货币供给的变化直接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二)凯恩斯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

凯恩斯把货币流通速度称为货币收入流通速度,并把它看作是决定M1大小的重要因素。他指出:“所谓的货币收入流通速度,到底该定义为Y与M 之比还是该定义为Y与M1之比,一般的讨论都没有得出清楚的结论。然而我建议使用后一种定义。这样,如果用V表示货币收入流通速度,则有L1(Y)=Y/V=M1。”

凯恩斯并不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尽管弗里德曼在《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结构》中多次提到在凯恩斯看来货币流通速度是易变的,但是凯恩斯在本人的论著中并没有关注货币流通速度。凯恩斯指出:“货币收入流通速度纯粹是公众愿意把其收入的多大的一个比例以现金的形式加以保存,所以,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可被视为流动性偏好降低的象征。”但是,凯恩斯警告说不要被货币流通速度引入歧途而忽略了利息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还指出:“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认为V是一个常数。它的数值取决于银行及工业组织的性质、社会习惯、收入在各个阶层之间的分配以及持有闲置货币的成本。但是假如我们所讨论的是一个短时期,我们不妨假设以上各个因素都没有多大变化,这样也可以把V看作一个常数。”

(三)弗里德曼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

弗里德曼没有在货币需求的分析中考虑货币流通速度因素,而是把它置于货币供给对名义国民收入影响的机制中来分析。他借用剑桥方程式M=kpy指出:“对于较短的时期来说,我们已经提出的变化将通过方程(6)右侧的全部三个变量k、p和y反映出来。但我们认为,k的变化不能像凯恩斯所分析的那样,全部吸收M 的变化。相反,却时常加大M 的变化。M 与k的变化通常以同一方向(而不是相反)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变动。”

尽管弗里德曼在货币理论中没有对货币流通速度给予关注,但是他在1971年出版的《美国货币史》中使用国民生产净值(NNP)/(通货+存款)(M1)的指标对1869-1960年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计量。他得出下述结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在真实收入增长时会下降,而且它有相当固定的周期形式,即经济紧缩时期下降,经济扩张时期上升或以较低的速度下降。”

(四)其他经济学者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

在弗里德曼以后,一些经济学者认识到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的问题。美国经济学者米什金(FedericS.Mishkin)根据国民生产总值(GNP)/M 或者国内生产总值(GDP)/M 计算了美国1915-1995年的货币流通速度,指出1950年以前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相当大,1950年以后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比较缓和。他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利率的函数:当利率上升时,人们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上持有较少的实际货币余额,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美国经济学者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在1976年出版的《经济学》中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是利率的函数,但它是逐渐变化的。但是,萨缪尔森在2012年出版的《经济学》中,利用GDP/M1计算了1960年到2010年的货币流通速度,得出下述结论:“在1979年以前,货币流转速度是稳定增长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但从1980年开始,活跃的货币政策、更高变化的利率和金融创新导致了货币流转速度的季度不稳定性。”但是,萨缪尔森主要是批评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看法,他没有把货币流通速度作为货币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或者作为一种机制进行分析。

(五)笔者的评论

笔者认为,经典的货币理论以及以后的货币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由于交易量不可计量,从庇古开始就用国民收入取代了交易量。尽管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认识到货币需求还取决于金融资产投资,但是仍然是由于商品交易量和金融资产交易量不可计量,弗里德曼仍然用NNP/M1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并证明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对稳定的。尽管米什金和萨缪尔森也用GDP/M1表示货币流通速度,说明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或者在某个时期是不稳定的,但是他们主要想证明货币流通速度并不像货币学派所说的那样稳定。

弗里德曼与米什金和萨缪尔森都用产值/M1表示货币流通速度,但得出有所不同的结论,这实际上是对稳定标准的差异造成的。但是,国内生产总值或净值只是社会交易额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货币除了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或净值所包括的商品的交易,还要完成国内生产净值所不包括的中间产品、二手商品和金融资产的交易。笔者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是:用产值/M1来计量货币流通速度能够反映现实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吗?

对此弗里德曼心里是很清楚的,他指出:“然而,它们也有它们的缺陷,这就是完全忽略了中间产品的交易与最终产品交易的比率,完全忽视了现有资产的交易。”他接着指出:“这些差别是构成了国民收入方程式的优点,还是构成了它的缺点?很明显,这取决于决定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的因素是什么。上文中所考虑的这类变化,即中间产品交易和资产交易对国民收入比例的改变,是否会以同一方向、同一比例改变人们所希望持有的货币量?”笔者认为,弗里德曼的评价是对的,这就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如果用社会交易额/货币供给量计量的货币流通速度与用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给量计量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特征相似,货币理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如果变化特征不同,货币理论的结论存在重要缺陷。

三、现实经济货币流通速度的检验

(一)检验现实经济货币流通速度的可能性

实际上,在货币经济条件下,只要有交易,就会产生货币需求,就会存在货币流通速度。这种交易包括过去和现在生产的物品、服务以及各种金融资产的交易。例如,刚生产出来的轿车交易需要货币,居住过的住房交易需要货币,纽约证券交易所近200000亿美元的年成交量也需要货币,如此等等。笔者把由此产生的所有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交易额称之为社会交易额。基于社会交易额与基于国民收入的货币流通速度会发生多大的差异?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经验统计数据可以进行验证,经济学者们难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令人欣慰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供若干个国家的银行之间以及非银行主体使用各种支付方式进行非现金交易的统计数据,使人们从支付的角度估算社会交易额成为可能,从而也使估算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成为可能。笔者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接近于真实的物品、服务和金融资产交易的统计数据。

但是,这些统计数据存在下述问题:第一,利用各种支付工具进行支付存在着相互交错的情况,还需要小心翼翼地排除重复计算。第二,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统计数据往往不连贯,还需要寻找统计口径一致的时期来进行分析。因此,笔者认为,对相关国家货币流通速度的估算肯定存在误差,但是相对于使用国民收入或产值来计算货币流通速度要精确得多,要接近现实得多。由于欧元区是一个货币区,欧元区成员国的情况差别很大,笔者选取了美国、日本和英国三个主要的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来计算它们基于社会交易额的货币流通速度。但是,由于论文篇幅所限,笔者在这篇论文中只展示美国基于社会交易额的货币流通速度的检验结果。

按照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定义,美国的货币供给量主要包括M1和M2。M1包括财政部、联邦储备系统和存款性机构现金库之外的通货,非银行机构签发的旅行支票,商业银行的需求存款,其他支票类存款。M2包括M1、储蓄存款、1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定期存款,零售货币市场基金的余额。考虑到社会交易额的数据是非现金交易额,笔者采用的货币供给量是扣除了现金的M2数据。

(二)对现实的货币流通速度的检验

图1表示用传统的计算方法即用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狭义货币供给量M1之比来计算的美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情况。图2是按照笔者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即用非现金社会交易额与扣除现金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之比来计算的美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情况。

图1和图2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即单位货币每年流通的次数。比较两个图形可以直观地看到,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对稳定的,但基于社会交易额的货币流通速度表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除此以外,两者还存在下述区别:第一,基于社会交易额的平均货币流通速度是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货币流通速度的19倍。第二,基于社会交易额的货币流通速度与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货币流通速度在若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2001-2002年,后者趋向上升而前者趋向下降;在2007-2015年,后者一直趋向下降而前者在2012年到2014年趋向上升然后趋于下降。第三,在遇到经济动荡的情况下,基于社会交易额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幅度要远大于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货币流通速度。例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激化,2009年与2008年相比,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幅度只有7.70%,但是基于社会交易额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幅度为23.85%。

(三)对现实货币流通速度检验的结论

笔者用同样的方法对日本和英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了检验,对日本的检验结果与美国相似,但对英国的检验结果则有较大差异:第一,基于社会交易额的货币流通速度与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货币流通速度相比在更多的时期里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第二,在经济波动的情况下,基于社会交易额的货币流通速度与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货币流通速度相比变化幅度更大。例如,2007年到2009年,英国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幅度只有9.92%,但是基于社会交易额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幅度为45.25%。

归纳美国、日本、英国三个国家货币流通速度的检验结果,可以得到下述结论:第一,社会交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相关关系,但是社会交易额的波动性要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第二,基于社会交易额和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货币流通速度不仅存在数量上的差异,而且在变化趋势和特点上有所不同。第三,在经济发生波动的情况下,基于社会交易额的货币流通速度比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幅度要大得多,现实经济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

四、关于货币流通速度检验结果的理论解析

(一)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变量

货币流通速度=社会交易额/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受到社会交易额和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是笔者首先要指出的是,货币流通速度还受到与社会交易额和货币供给量无关的其他独立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前面费雪所提出的个人习惯、支付制度、人口密度等原因,或者是前面凯恩斯所指出的银行及工业组织的性质、社会习惯、收入在各个阶层之间的分配以及持有闲置货币的成本。这些独立于社会交易额和货币供给量的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在社会交易额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保持稳定的条件下可以从不同的国家在同一个时期具有不同的货币流通速度,以及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货币流通速度体现出来。

例如,笔者在前面检验货币流通速度的时候得到这样的结论:2001-2015年,美国、日本和英国基于社会交易额的平均货币流通速度分别是148.34、84.83、69.75。由于选取的时期长达15年,货币流通速度是平均数,社会交易额和货币供给量对流通速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被抵消,但是三个发达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显然是由于支付制度和社会习惯等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造成的。在不考虑社会交易额和货币供给量因素的情况下,由于支付制度和社会习惯等因素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也是稳定的。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易变性

但是,上面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检验结果表明,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货币流通速度是易变的。如前所述,经典的以及现行的货币理论都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或者认为是相对稳定的。笔者认为,由于这些货币理论基于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给存量来计算货币流通速度,低估了货币流通速度的易变性。实际上,货币流通速度经历了从稳定到易变的历史过程。

在金本位制条件下,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对稳定的。首先,作为货币的黄金供给存量的增长是稳定的。其次,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周期性变化不明显,社会交易额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再次,黄金所具有的贮藏手段职能调节着作为流通手段的黄金的流通速度。因此,作为社会交易额/货币供给存量之商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到了费雪和庇古所处的时代,金本位制已经严重弱化了,纸币的发行超过它所依据的黄金数量已经成为常态,费雪和庇古都得到了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的结论。在这个时候,货币流通速度开始变得不稳定了。

到了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当局不断用调整货币供给存量的方式来调节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也导致大量金融资产产生,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社会交易额和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在本质上变得易变了。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社会交易额包括商品交易额和金融资产交易额,在正常的情况下,即使商品交易额是相对稳定的,金融资产交易额也未必是稳定的。在经济波动的情况下,商品交易额变得不稳定,金融资产交易额就更不稳定了。另外,战后各国政府趋向于在经济衰退时期增加货币供给存量,在通货膨胀时期减少货币供给存量。然而,在经济衰退时期正好是社会交易额收缩时期,在通货膨胀时期正好是社会交易额扩张时期,政府的宏观货币政策加剧了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性。上述检验结果也说明了货币流通速度不仅是易变的,而且在经济波动时期变化幅度更大。

例如,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激化,200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2.6%,金融资产价值大幅度收缩,同时美国货币当局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图2可以看到,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从2008年的181下降到2012年的110。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机制作用

在肯定了货币流通速度是易变的条件下,可以发现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均衡的调节机制。货币流通速度=社会交易额/货币供给量,它必然受到社会交易额和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货币流通速度与社会交易额呈现同方向变化;在社会交易额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供给量呈现反方向变化。货币流通速度会在短期内对社会交易额和货币供给量作出反应并恢复货币需求量和货币供给量的均衡。

费雪和庇古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或国民收入是稳定的,货币均衡是通过价格水平的调节机制实现的。这就是说,如果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价格水平将会上升,从而导致货币需求量增加,从而恢复货币的均衡。凯恩斯强调货币的均衡是通过利率的调节机制实现的。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条件下,利率将会下降,投资需求将会增加,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导致货币需求量的增加,最终恢复货币的均衡。弗里德曼则强调货币的均衡是通过支出的调节机制实现的。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条件下,总支出将增加,从而导致名义国民收入的增加和货币需求量的增加,最终恢复货币的均衡。笔者不否认这些调节机制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货币理论都忽略了货币流通速度在货币形成均衡过程中作为机制的作用。

例如,在经济较冷的时候,社会交易额减少,货币需求量将减少。如果货币供给存量没有变化,货币流通速度将下降。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导致货币供给流量的减少,从而使货币需求量和货币供给量流量恢复均衡。相反,在经济较热的时候,社会交易额增加,货币需求量增加。如果货币供给存量没有变化,货币流通速度将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导致货币供给流量的增加,从而使货币需求量和货币供给量流量恢复均衡。在这里,货币供给流量是货币供给存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另外,如果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存量,在货币需求量不变的条件下将导致货币供给流量大于货币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将下降,从而导致货币供给流量的减少,最终使货币供给流量与货币需求量恢复均衡。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存量,在货币需求量不变的条件下将导致货币供给流量小于货币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将加快,从而导致货币供给流量的增加,最终使货币供给流量与货币需求量恢复均衡。

由于在任何一段时期里,买入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金额一定等于卖出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金额,货币供给流量与货币需求量总是相等的。当货币供给流量和货币需求量失衡的时候,正像经典货币理论论证的那样,利率、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价格水平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它们都是调节机制并使货币供给流量和货币需求量恢复均衡。但是,笔者根据前面的检验结果提出货币流通速度也是这样的一种调节机制,它也在货币供给流量和货币需求量恢复均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货币理论的重构研究

(一)货币供给的分析

笔者认为,在证明了货币流通速度的易变性以后,应该是重新审视现行的货币理论的时候了。

笔者认为,有必要注重货币流通速度因素的作用,并从这个角度重构货币理论。重构的货币理论可以回归到古典的货币理论的形式但必须赋予其新的内涵。笔者试图从费雪方程式MV=PW 开始,客观反映货币流通速度的调节作用,包容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的分析,重构货币理论。

首先来考察费雪方程式等号左边的MV。M 是货币供给存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MV是在经济中实际发生作用的货币供给流量。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存量M 主要是由货币当局决定的。在这里,货币流通速度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方面,货币流通速度是由支付制度和社会习惯等独立于社会交易额和货币供给量的因素决定的,它并不具有无限的弹性。这就是说,如果货币供给存量不变,不能期望货币流通速度无限提高来适应社会交易额大量增加的要求。另一方面,货币流通速度是易变的,它是货币均衡的一种调节机制。它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以使实际发挥作用的货币供给流量MV与货币需求量PW 保持均衡。在货币需求流量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存量的增加和减少将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和上升,使货币供给流量与保持稳定的货币需求量处于均衡状态。

(二)货币需求的分析

其次来考察费雪方程式等号右边的PW。费雪方程式中的交易量W 仅仅是商品的交易量,现在对W必须重新定义,它已经不仅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交易量,也不仅是所有商品的交易量,而且还包括金融资产的交易量。各种商品和金融资产的交易量分别与各自的交易价格乘积然后加总起来形成社会交易额,它从交易和投资的角度决定了货币需求流量。

弗里德曼曾经说过:“数量理论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笔者认为,在这个分析环节可以包容各种货币需求函数的分析。例如,可以引入如本文公式(1)所示的凯恩斯从交易、预防和投机三个动机下分析的货币需求,也可以引入如本文公式(2)所示的弗里德曼从最终财富持有者配置财富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但不论从什么角度分析货币需求,交易需求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货币需求,而货币的交易需求取决于社会交易额。为了简单起见,本文主要从交易需求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

(三)货币均衡的分析

再次来考察整个费雪方程式MV=PW。尽管货币理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但它不仅仅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还需要分析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互作用对经济的影响。费雪方程式中M、V、P、W 四个因素是互相影响的。由于货币供给存量M 是否是内生变量这个问题不是笔者这篇论文讨论的重点,在这里可以把它看作是外生变量。另外,在这个分析环节中,同样可以包容凯恩斯强调的利率机制和弗里德曼强调的支出机制。

这样,有两种情况需要展开分析:第一种情况是在M 不变的条件下W 或者P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在现实经济里,W 和P一般是同向变化的。假定W 增加和P上升,这是一种经济较热的情形,它将导致货币需求流量的增加,货币需求流量将大于货币供给流量。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将提高,利率将上升,总支出会收缩,最终恢复货币的均衡。相反,假定W 减少和P下降,这是一种经济较冷的情形,它将导致货币需求流量的减少,货币需求流量将小于货币供给流量。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将放慢,利率将下降,总支出会增加,最终恢复货币的均衡。这就是说,调节货币均衡的机制不仅是凯恩斯所说的利率机制,也不仅是弗里德曼所说的支出机制,还包括货币流通速度机制。

第二种情况是在W 和P不变的条件下M 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假定M 增加,货币供给流量将大于货币需求存量,货币流通速度将下降,利率将下降,总支出将增加,最终导致货币需求流量增加,使货币恢复均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总支出增加,产值会增加和价格水平会上升。但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本身具有抵消货币供给存量的作用,产值增加和价格水平上升的幅度取决于经济主体对货币供给存量增加的反应程度。相反,假定M 发生减少,货币供给流量将小于货币需求存量,货币流通速度将上升,利率将上升,总支出将减少,最终导致货币需求流量减少,使货币恢复均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总支出减少,产值会减少和价格水平会下降。但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本身具有抵消货币供给存量的作用,产值增加和价格水平上升的幅度同样取决于经济主体对货币供给存量减少的反应程度。在这里,利率、支出和货币流通速度同样发挥着调节机制的作用。流动性陷阱就是这样一种极端情况:利率和支出机制失去调节作用,于是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货币供给存量增加的影响。

(四)对货币政策的含义

基于对货币理论的重新表述,笔者还认为应该正确评估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尽管凯恩斯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但他也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只是货币政策在克服经济衰退方面不如在克服通货膨胀方面有效。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能是有效的,但是由于存在货币政策的时延以及货币当局的过度反应等因素,货币政策有可能反而造成经济不稳定,因此应该保持货币供给增长率的稳定。

然而,正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货币流通速度是易变的。在经济衰退时期,当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存量时,由于利率和支出机制作用减弱,货币流通速度有可能迅速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货币供给存量对货币供给流量的影响。比较图1和图2可以看到,当美国货币当局在2008-2011年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流通速度从2008年开始大幅度下降;在2011年货币供给存量开始收缩时,货币流通速度又大幅度提高。因此,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既定的情况下银行、消费者和生产者对货币供给存量变化的反应,也就是利率和支出机制的作用。如果商业银行、消费者和生产者没有什么反应,货币供给存量的大量增加也只会被货币流通速度的进一步下降所抵消。

然而,即使在消费者和投资者没有积极反应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利率和支出机制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适度的货币政策也有一定的意义。例如,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为经济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具有消费和投资意愿的人可以按照比较低的利率比较容易地取得银行贷款,从而对经济的复苏起到一定的作用。相反,在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收缩货币供给会造成较紧的货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和投资,对压抑通货膨胀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尽管笔者保留了费雪方程式的形式,但是经过重新表述,已经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笔者认为,这才是比较接近地表达和反映现实经济货币作用的货币理论。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