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点
   首页» 教师观点
教师观点
胡海峰: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效应与路径选择——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视角看
发布时间:2023-10-07       浏览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这是对过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正处于发展的历史良机。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需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畅通完整内需链条,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以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支持企业迈出国门,建立完善外供体系,实现经济的高水平开放。可见,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和持续动力(陆长平等,2022)。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考量成本与收益、统筹发展与安全,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保障。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近年来,人民币在国际政治、经济交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人民币“走出去”取得了意义非凡的突破与进展,初步具备国际化使用网络效应。

   支付功能不断增强,人民币跨境结算加速推进。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RCEP等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尝试“走出去”,人民币跨境支付与结算的需求日益增加,促进了人民币支付职能的提升。根据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统计,2023年5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份额的比重已达2.54%,攀升至全球第5位。货物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也提升至7.92万亿元。同时,我国持续推进服务于人民币支付功能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立足于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配合人民币清算行以及境外金融分支机构形成安全、便捷的清算网络,为金融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截止到2022年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共计处理业务440.04万笔,金额96.70万亿元;人民币清算行已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共处理支付业务211.31亿笔,清算金额7889.26万亿元;此外,境外金融分支机构的数量迅速增长,业务范围以及金额规模也逐年扩大。

   投融资功能持续深化,人民币离岸市场稳步发展。为深化人民币投融资功能,我国致力于搭建、优化跨境人民币投融资通道。2004年以来,相继开通并强化基金互认、沪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互联互通渠道,健全OFII、RQFII、DQII、RQDII等合格投资者管理政策体系,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便利投资环境。2018年以来,随着在岸金融市场的扩大开放,人民币离岸金融体系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并行发展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新的推动力量。截至2022年底,境外机构持有境内金融市场的金融资产规模已将近10万亿元,并呈现上升趋势。

   计价功能逐步提升,人民币交易金额大幅增长。人民币计价单位功能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产品的计价上。人民币计价功能的提升,使得更多国家及企业倾向于在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统计,约有21%的企业在汇率大幅波动期间仍然使用人民币计价,相比2013年的2%有大幅增加,我国企业已经主动逐渐掌握定价主动权。此外,以人民币计价的跨境大宗商品与金融产品越来越普遍,显著推动了计价功能的稳步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九个国际板交易期货或期权上市。《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统计显示,2021年底,境外投资者总计汇入保证金1244.98亿元,其中人民币占比为69.1%。

   储备功能逐渐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现阶段,人民币的储备功能在双边货币互换、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流动性安排等方面呈现出良好发展潜力。人民银行对外货币合作成效显著,目前,央行已与40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签订了超过34万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同时,得益于出口、官方储备和外汇交易占比的不断增加,2022年5月,人民币SDR的权重被提高至12.28%,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提升。此外,人民银行加入“人民币流动性安排”(RMBLA)协议,这也是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功能的又一次进步。

   人民币资产在便利性、开放性与安全性方面的提高,以及积极对外的货币合作,推动人民币的储备职能持续增强,使人民币的影响力由区域化向全球化扩展。截至2023年一季度,全球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3364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2016年首次披露时的1.08%稳步上升至2.88%。在人民币储备功能持续增强的过程中,我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也因此提升,在全球金融安全网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效应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积极作用

   促进国际经贸发展。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一直呈低速增长趋势,中国贸易发展也受到下行压力的影响,促进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增长无疑是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而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重塑我国外贸优势的有力支撑。首先,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推动我国国际贸易、投资、融资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能够在国内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降低换汇成本、预防货币错配,防范汇率风险,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份额;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刺激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改善国际贸易产业链附加值低的现状。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趋势下,通过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吸引内外投资力度,更好利用国内国际资源,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需求国,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地位却不相匹配,因此在前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基础之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促使中国争取大宗商品定价权,保障市场稳定,助力对外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进而增进我国经济效益。

   增强金融竞争能力。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需要以金融改革、金融发展和金融开放为依托,同时也是增强我国金融体系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助力。在金融改革方面,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对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显著促进作用;推进人民国际化要求稳步、有序地发展国债市场,将更多元化的债券投资组合提供给境内外投融资者;人民币走出去需要借助金融市场化改革,从而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资本市场,深化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发展方面,一是由数字人民币催生的金融科技创新,使得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融资体系更加完备,更好地服务于国内高端、智能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一体化”“内陆金融中心”四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有助于金融要素合理集聚、高效流动和金融市场协调发展。在金融开放方面,利用优质国际金融资源的优势反推国内同类主体进行改革,提升我国金融业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使其“受益于外,又不受制于外”。同时,得益于金融资源的国际业务网络,为国内、国际大循环构筑互通互促的桥梁,实现“既以内为主,又内外相通”的目标。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货币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关键,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人民币国际化是巩固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可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一方面,对于原油等大宗商品而言,我国仍处于高度外部依赖性的状态,而美元与石油等大宗商品的挂钩,使美元成为各国货币体系中最重要的储备货币和交易媒介,因此如果实现人民币计价广泛化,中国在大宗商品贸易方面将拥有更大的国际发言权。另一方面,可以摆脱目前货币政策美元化的尴尬局面。目前美国频繁将美元作为金融武器,对我国进行经济制裁和遏制打压,造成我国贸易状况恶化,汇率急剧贬值,国内大量资本不断流向其他国家。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减少我国对外经贸活动中对美元的依赖,进一步提高独立性,助力构建金融安全防护网。

   提高我国全球治理地位。人民币国际化作为新的制衡力量,对重塑国际货币体系,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公正有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得益于人民币国际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与货币金融合作不断深化。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一带一路”与RCEP等一系列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国家间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互通,在引进创新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助推中国技术和产能走出去,使得我国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提升和优化,可见,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巩固了对外贸易定价权和话语权,也决定了我国将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在协调全球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带来的风险挑战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由于“不可能三角”的客观存在,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宏观经济与政策带来新挑战。

   加剧宏观经济波动。当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大量的人民币会被用于国际结算和支付,因此可能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同时,外国资本在中国进行投资和消费,又将在另外一个层次上增加人民币的供应量,从而使海外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大。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外资进入中国投资消费,也会从另一个层面增加人民币的供给,加大来自海外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从国际收支角度来讲,人民币升值对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冲击巨大,国外资本流入导致本币升值,使得进口增加、出口减少,造成经常账户逆差,出口减少将导致经济增长减缓。

   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效力。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会明显增加,其流通数量也会大幅增长。货币的国际流动可能引起汇率剧烈波动,投机套利机会由此而生,使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大打折扣,进而制约了宏观政策的作用力度。加之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较大,央行很难对市场本身的调控能力进行有效监控,达成预期政策目标变得更加困难。

   降低金融市场稳定性。在开放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使得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受到较大影响,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价差将会持续存在,这为跨境套利套汇活动提供了广泛空间,成为降低我国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伴随着人民币跨境交易和离岸市场规模的增长,资本异常流动明显,这将使我国金融系统产生更多不确定性风险。我国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让国际资本的跨境流动更为便利,但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质,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流入大量短期资本,更多国外投机者购买人民币计价产品。在国内金融市场尚未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快速增加的资产需求可能会导致资产泡沫。储备货币发行国需要不断创造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来吸引资金的流入,如果发生危机,债务链条断裂、投资者信心塌陷,将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从供给和需求方面分析,如果境外机构对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需求大幅下降,将会对我国金融资产的价格造成较大冲击。因此在促进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应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体系,规避资本无序流动产生的风险(何平和钟红,2014)。

   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路径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着眼于“道”,全面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也要关注“器”,健全金融设施建设,强化金融开放水平,统筹发展与安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强则货币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推动国民经济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比较优势。市场资源是我国目前的巨大优势,需要不断强化这个优势,使其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国内的市场和资源要素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进行有效配置。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深化改革开放,与此同时,协调财政、货币政策,将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为人民币“崛起”保驾护航。

   进一步清除体制机制障碍

   第一,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安排。为使人民币结算和计价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应用更加广泛,需要优化对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制度的设计工作。而就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推动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系统的建设,深入发展数字货币以及区块链、云技术,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高效性、普及性及安全性,使人民币跨境支付更加便利。

   第二,加速金融市场的制度型开放。扩大外汇和金融市场开放、降低准入程度,为投融资创造更加友好和便利的环境(张礼卿等,2023)。通过增加国内金融市场规模、丰富金融产品种类、创新投融资渠道、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以及巩固金融市场管理,来健全金融市场体系;通过提高金融市场的开放度,构建与国际规则匹配的金融市场运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稳步实现资本账户开放,以稳慎的方式循序渐进扩大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以及银行间市场的开放。

   第三,持续推进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健康发展(丁剑平,2022)。完善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的供给机制,既可以通过贸易渠道,也可以通过互换协议、投资协议、主权财富基金等渠道进行投资。丰富并创新人民币信贷、股权、债券产品,使投资者可以选择多元化投资及风险对冲工具。增强离岸市场管理,一方面,提高投资离岸金融产品的便利化水平;另一方面,畅通离岸人民币的供给和回流机制;同时,加强对跨境交易和资金流动的监测,保障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

   第四,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在开放背景下,国内外市场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大量短期资本将会频繁跨境流动,容易发生顺周期波动风险,因此需要提高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控能力、预警能力以及应对短期资本冲击的能力。此外,鼓励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自律机制,实现“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管理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坚持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原则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需要国家制度、政策作为支撑,但市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国内企业充分利用当前制度政策,进一步扩大市场对跨境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同时,金融机构应主动顺应市场趋势、丰富相关金融服务、完善资金支持体系。如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优势,加快金融与产业资本融入“一带一路”建设、RCEP及我国参与的多个区域经济区域一体化之中,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

   坚持多边主义,强化国际协调

   一国国力的崛起需要与其实力相匹配的货币地位,目前我国正在处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亟需提升我国在国际货币发行与配置上的话语权与地位,摆脱美元霸权的制约。具体而言,鼓励人民币在“一带一路”、RCEP等相关的境外信贷发展、基础设施投融资、大宗商品定价和电子商务计价结算等领域的使用,加强与贸易协定国家的贸易、金融合作。这不仅可以突破区域资金融通的瓶颈,而且还能够通过多边贸易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合作,强化人民币的“锚定作用”,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分工和区域一体化中的参与度。

(原载于《国家治理》2023年9月下,作者胡海峰,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