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点
   首页» 教师观点
教师观点
蔡宏波:上海自贸区建设自贸港的问题和建议
发布时间:2018-09-10       浏览量:

上海自贸区是新时期我国推进全面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历史阶段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自由贸易港极具象征意义。上海自贸区累计设立注册企业超过5万家,月均注册企业数量是挂牌前的5倍,新注册企业活跃度80%以上;外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已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20%;截止20179月,实到外资167亿美元,相当于挂牌前20多年总和的两倍。

现在,上海自贸区的目标是要建设成为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港。但是显然,目前在区内经济活力和制度创新、协同区域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一、上海自贸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实效评估机制单一

上海自贸区缺乏多元化的评估机制,政策实施落地情况难以量化并形成比较。一方面,政府主导下的官方评估以总结评价为主,如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评估采取对照总体方案的方式,把总体方案的执行情况分为3个层次,即不达标、基本达标和完全达标,缺乏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全程追踪等动态手段,遇到各方阻力以及如何解决等情况无法得到全面反映,不利于政策的进一步推进与相应制度的创新构建。另一方面,缺少对企业和行业自身的评估,自贸区实施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的实际效果缺少区内外产业和企业真实感受的佐证。

2. 信息共享平台有待完善

上海自贸区开放不能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目前自贸区跨区域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信息溯源和追踪管理能力较为欠缺。而且,各个部门执行的数据信息标准格式不一致,也使得跨部门信息合作成效大打折扣。据企业反映,上级部门对当前部门信息平台的运行状态缺乏摸底,部分数据信息系统长时间没有更新,填报时僵尸系统偶尔存在,这可能导致新的信息孤岛

若要使现有的信用信息平台在信息互联和更好地服务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需要归集市辖相关部门的可用信息,还需进一步归集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中央驻沪单位的信息,从而打破信息孤岛,方便、快捷地调用所需要的其他领域、其他部门的信息,打造综合商务信息平台。另一方面,亟待建设跨自贸区商务信息平台以达到跨区信息联动的效果。

3.行政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自贸区管理体系不够统一和完整,出现了由于区内部门间业务隔离所造成的效率低下问题。由于各个部门有着不同的运行体系和流程,即使他们都努力配合,也很难避免因为不同部门的侧重和节奏不一致引起的具体措施不配套不协调等问题,从而使得推进具体工作耗费很大的协调成本和时间成本。很多企业提出,政府任务艰巨,面临三大挑战:能否真正理解市场主体需求;管理的具体方式能否进一步转变;能否实现跨职能、跨部门的高效协作。

世界银行发布《2017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在营商环境便利度方面排名第78,较往年虽有跃升但仍偏后。这就要求,自贸区应以改革高地的觉悟继续多维度、全方位、复合型推进简政放权,以制度创新引领职能转变、体制改革。

4高精尖国际化人才短缺

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定位之一是金融国际化,与这一目标相比,区内金融创新程度仍显不足。随着大批国际资管机构落户陆家嘴,国内金融市场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日益增强,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加快,高端金融人才短缺进一步加剧。2017年年初召开的浦东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专题会议上,委员们发言体现了对人才的渴求之声,不仅金融科技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新三代互联网技术也需要领军人才,知识产权需要可以走出去的人才等等。目前,真正具有国际背景和视野的人才不足,熟悉国际金融规则且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高精尖金融人才严重短缺。如何培养、引进和留住国际顶尖金融人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建议

1.引入动态评估机制,提升国际影响力

一方面,建立基于行业协会和典型企业抽样调查基础上的自贸区政策效果动态评估机制。官方编制和发布自贸区营商环境指数、货物贸易便利化指数、金融与服务自由化指数、产业竞争力指数、法制化水平指数等,动态反映自贸区制度创新政策效果。另一方面,对于自贸区已有的创新举措,应当在前四年做出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集成,引入第三方评估,两相对比并逐一分析政策效果。

应主动对接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评价机构,或是借鉴诸如世界银行关于营商环境的指标评估体系。《金融时报》FDI 杂志每年发布全球最具声望的自贸区排名,上海自贸区应研究其评估标准,对于碎片之间的衔接及时补缺,对于盲区部分进行填空,以有效地增进创新质量和放大红利,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2.归集信息数据,完善综合商务信息平台

在现有企业信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区内各个部门信息,如交通、财税、法律、社会责任、物流、价格等,完善综合商务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互通与分享,为风险联控创造条件。同时,探索开展事前诚信承诺、事中信用预警、事后联动奖惩的信用管理机制,对企业各方面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如定期发布企业黑名单等,让失信企业在自贸区寸步难行。综合商务信息平台不仅是管理平台,更是服务平台。各企业都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商务供需信息,匹配供需,节约交易成本。以上海自贸区为龙头,统一协调沪津闽粤与7个后设自贸区,跨区实现信息集成。

3.升级一站式服务,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

常规意义上的一站式服务仅体现为空间集中,但在管理和服务一体化上仍有欠缺。自贸区应对原有一站式服务进行突破,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联通的创新平台,将企业设立、经营所能涉及的职能部门加以整合,而非只在每种业务上实现一站式。进一步落实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议在上海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避免各个部门层层归口上报审批,真正做到职责明确、提高效率,问题就地协调解决。

4.培养、引进和留住国际化高端人才

应着力健全人才国际开发、全球培养、跨国使用的机制,加快形成国际化人才队伍。一方面,在浦东新区海外人才局的基础上建立国际人才局,协调整合国内外知名猎头、行业协会、海内外高校等各界资源,拓宽各个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不设国籍或者年龄等限制,发掘一切对自贸区发展有利的人才,建立人才全球储备库。通过人才安居计划”“健康服务平台等重点人才工程,全面优化有助于人才培育、聘用、落地、发展的综合环境。另一方面,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提升原有人员的综合素质,加紧对现有人才对路子培养,培养高精尖、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5.联动国家战略,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上海自贸区应最大限度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进金融、电信、互联网、文化等产业对外开放,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其中,金融自由化是未来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要着力点,在区内完善资金流动的便利措施,优化本外币一体的跨境资金服务,加大跨境人民币产品创新力度,允许金融机构尝试境外融资。随着本地资金和国外资金的自由流动,应最大限度发挥金融业国际化对提升金融竞争力的作用。

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上海是目前建设自由贸易港最具条件的地区,应在结合国家和地区实际的同时对标全球最高水平自由贸易港,打造全球金融贸易竞争的中国优势。

来源:光明网,201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