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点
   首页» 教师观点
教师观点
杨澄宇:判定贫困不能单一地以收入为标准
发布时间:2017-04-17       浏览量:

由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侨商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6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于111819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杨澄宇出席并演讲。他表示,判定贫困不能单一以收入为标准。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杨澄宇:我下面给大家汇报的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贫困的消除,以及贫困的来源。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个是通过贫困的现状来说明我的研究背景,第二个是我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我对中国的农村贫困状况以及它的发展做了一个简单的估算和分解,来探究中国近几年农村贫困状况变化背后的原因。

关于贫困,从简单的对收入贫困的关注到今天全世界各国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把消除贫困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这里的贫困已经从单一的收入贫困扩展到教育、卫生、生活状况等等多个方面。我们国家虽然近30年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非常大,所以绝对的贫困人口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而且我们面临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瓶颈,例如老龄化以及其他的教育、卫生、医疗等问题,这些都和贫困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需要把这些因素联合在一起共同讨论它们对贫困的影响。

简单来看,世界范围内的贫困发展趋势总体是下降的。但是除去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全世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东亚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由于经过了两次主要的贫困标准调整,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在2000年和2010年发生了两次跳跃。虽然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速度比较明显,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中国实际上只执行了20年前的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这个标准非常低。如果按照1.90美元的通行标准,中国的贫困发生率非常高。就目前的贫困发生率来看,中国提出要在2020年消除贫困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如果消除贫困仅仅是把贫困人口的收入提升到贫困线以上,这样很简单。因为据官方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有56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按照2300元的贫困线来看,假设所有这些人都没有任何收入,那么只需要1300亿元就可以解决贫困问题。但是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消除贫困并不仅仅是把单一的贫困人口收入提高到贫困线以上,每年都花费1300亿元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做到的。如果其他与贫困相关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贫困。

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不仅在收入上有着明显的差距,在生活状况、受教育水平和卫生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说明在考察贫困问题的时候要从多维角度进行分析,多维贫困是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采用的贫困判断标准,因此成为很多国家的政策依据。我们的主要理论依据是AlkireFoster2007年所提出的多维贫困指标,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扩展。多维贫困指标就是在测量贫困时把收入和其他非收入因素同时考虑,可以通过对各因素分配不同的权重来计算综合指数,以此来考虑贫困是否发生。这里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虚假贫困问题。在收入很高并没有达到贫困标准,但在其他维度上可能存在较多剥夺的情形下,以多维贫困标准判断,这种情形就可能会被定义为贫困,而中国现行的扶贫标准主要是以收入为依据。另外就是对收入贫困的遗漏。如果收入低于贫困线,但是其他的维度高于剥夺标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总体指标仍然可能判定为非贫困。因此根据中国减贫的具体实践,我们修正了这一标准,提出了收入主导型的多维贫困评价体系。我们将收入指标单独的作为一个评判标准,实际上相当于把收入贫困作为一票否决的标准,从其他的非收入标准中单列出来。也就是说必须同时达到收入贫困的条件,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多维标准之下被判定为贫困。

我们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标准下,农村的贫困状况如何,交叉剥夺是否普遍存在,是否有所改善,以及从动态角度来看贫困转移概率如何变化,多维贫困的改善在多大程度上来源于贫困率的减少,多大程度上来源于贫困强度的降低。最后是贫困的动态结构,我们主要考虑了不同的家庭结构下贫困发生概率和脱离贫困的机会是不是存在显著差异。

此处略过具体的技术分析部分,主要考虑收入、健康、教育、生活状况、卫生状况、食物支出这六个维度。其中收入维度作为一个特殊的指标,如果收入维度满足了贫困标准,才有可能会被列入贫困,所以我们是在收入贫困这样的群体中来进一步分析这些贫困人口在其他维度的福利剥夺情况。

本研究中所用到的数据是北京大学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在2010年、2012年以及2014年三个年份的调查中有超过5000个可追踪样本。我们在追踪调查中确实发现中国农村存在着比较普遍的交叉剥夺,也就是除了收入处于贫困状况外,其他在教育、健康、卫生等方面也同时处于贫困状况。可以看到收入和健康的交叉剥夺部分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70%,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存在着健康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讨论健康和贫困的相互作用。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这个新的多维贫困指标可以比较敏感地识别贫困和非贫困人口,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我们对于贫困的界定和测量是借助于贫困的发生率和多维贫困指标,也就是涵盖发生率和贫困强度两个指标的一个综合指标,而且对此进行稳健性的测试发现,虽然样本只有5000个,但是经过5%-10%的收入扰动后,发现结果是稳健的,由此可以证明2010-2014年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确实有所改善。

那么这样的改善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贫困的转移概率,特别是由非贫困转移到贫困的概率。这个概率实际上仍然是非常显著的,也就是说返贫概率仍然显著非零,脱贫概率也没有达到90%以上。这就使得如果按照现有的发展态势,我们不能实现0-1分布,也就是完全消除贫困。因为只要任何一个贫困转移概率非零,那么长期的稳态概率分布就不会是0-1分布,从而一定会存在贫困。我们通过模拟试验进一步验证政策努力的方向,了解是减少贫困还是减少返贫可能会对最终的贫困分布产生更大的影响,然后进行分解。我们发现总体多维贫困的改善主要是来源于贫困发生率的降低而不是贫困强度的减轻,也就是说我们目前还只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脱贫而不是一种有质量的脱贫。

最后,主要考虑到家庭的抚养负担,我们将家庭分为四类,即有无老人和有无儿童的四种组合。我们发现不同家庭的类别在贫困状态上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有老人的家庭贫困发生率比较高,而且其返贫的概率也相应较高,其交叉剥夺情况也明显高于其他没有老人的农村家庭。这就提示我们,实际上老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已经现实地影响到了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改善,这是减贫或精准扶贫政策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来源:新浪财经,2016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