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中国就业70年(1949—2019)》出版座谈暨主题研讨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19-11-05       浏览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正值新中国70年华诞之际,赖德胜、李长安、张琪主编的《中国就业70年(1949-2019)》由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出版。2019年10月2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和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中国就业70年(1949—2019)》出版座谈暨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顺利举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尹建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会长张车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中国人力资源部社会保障集团副总经理黄卫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科研处处长燕晓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高文书,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田永坡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志军和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总经理张斌代表主办单位先后致辞。研讨会分上下两场,分别由赖德胜和张琪主持。

 

图 1 赖德胜、张琪

 

图 2 孙志军、张斌

 

李长安代表《中国就业70年》编写组对此书作了简要说明。他介绍,《中国就业70年(1949—2019)》是在《中国就业60年》的基础上修订而成,重点突出了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时代之后的就业情况,重视历史描述和理论阐释相结合。

 

图 3 李长安

 

与会领导和专家高度评价了《中国就业70年(1949—2019)》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并结合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尹建堃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就业成就巨大,已经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也初步完善。张车伟比较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认为改开后我国比较好地利用了资源禀赋优势,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而目前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存在。龚维斌指出研究就业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劳动就业意愿,在劳动就业的形态、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下,要更加重视和谐劳动关系建设问题。曾湘泉认为我国就业成就巨大,经验值得总结,同时也有教训,也需要总结,并建议要加强劳动数据的建设。杨宜勇简要回顾了计划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三个阶段的就业,认为将就业优先政策列为宏观政策,对于充分而高质量就业,有重要意义。冯喜良强调了新技术发展对就业的挑战、如何提高就业质量以及新时期农民工就业问题。燕晓飞结合职工队伍建设问题,认为未来应提高职工队伍技能,提就业质量要更关注职工健康。高文书从劳动力迁移政策改革和公平就业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使我国丰富的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红利。田永坡强调在新技术发展下,就业无论是实践还是研究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图 4 尹建堃、张车伟、龚维斌

 

图 5 曾湘泉、杨宜勇、冯喜良

 

图 6 燕晓飞、高文书、田永坡

 

最后,张小建会长以与中国就业有着不解之缘、共和国的同龄人视角,针对这本书的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本书是献给共和国70年大庆的礼物,也是献给全国就业战线工作者的节日礼物,很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结合自身体会,沿着城镇就业、农村就业两条主脉,提炼出在新中国70年就业发展中的11件大事,并对当前就业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思考。

 

图 7 张小建

 

图 8 现场

 

新中国70年能够取得伟大成就,主要原因之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中国就业70年》具有很强的史料性、学术性、政策性,此书的出版对推动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 9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