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全国国际贸易研究前沿培训(2017)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7-05-23       浏览量:
        2017年5月17-1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主办的“2017年全国国际贸易研究前沿培训”成功举行。本次前沿培训的系列讲座邀请了全国中青年知名学者就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实证方法与前沿问题进行讲授和引导,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100余所高校的300多名师生积极参加。
        在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魏浩教授在欢迎辞中指出,本次前沿培训的系列讲座旨在于让广大学界同仁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研究的学术前沿,为大家提供与国内顶尖中青年学者的交流机会和互相认识、沟通的共享平台,希望通过本次系列讲座,进一步加强国际经贸领域教师和研究人才的培养,推动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普及和实证研究新方法的推广。另外,在介绍了学校、学院的基本情况之后,魏浩教授重点介绍了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的情况,希望在座的100多所高校的师生推荐有学术梦想的优秀学子报考北师大经管学院的硕士项目、博士项目,北师大经管学院的2017年夏令营已经启动,也希望大家积极推荐给所在学校的本科生。

图1 北师大国贸系主任 魏浩 教授 开幕式致辞


图2 开幕式现场

        本次前沿培训的系列讲座为期3天,邀请了8位专家,他们分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刘青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林发勤副教授、北京大学杨汝岱副教授、南开大学施炳展副研究员、清华大学陆毅教授、复旦大学樊海潮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戴觅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王孝松副教授,共举行了9场专题讲座。

图3 对外经贸大学 刘青 教授

        第一场专题讲座的主讲学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刘青教授,讲座题目为“国际贸易与企业创新”。首先,刘青教授详细梳理了既有文献中贸易影响企业创新的六种主要机制。之后,刘青教授结合自己发表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期刊上的论文,重点介绍了关于中间品进口与中国企业创新的研究进展。他通过将中国加入WTO作为准自然实验构造双重差分计量模型发现,进口关税削减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创新,且这一效应的大小随创新类型、企业异质性特征等发生改变。刘青教授详细解读了论文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和机制检验部分,讲授了经济学研究所遵循的一般范式。

图4 中央财经大学 林发勤 副教授

        第二场专题讲座的主讲学者是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的林发勤副教授,讲座题目为“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实证应用”。首先,林发勤副教授从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地位讲起,依次介绍了引力模型的早期研究成果、不考虑贸易成本的引力模型、考虑贸易成本的引力模型及贸易成本的测算等内容。之后,林发勤副教授还详细讲解了引力模型与李嘉图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企业异质性及出口二元边际分解的结合应用,并列述了近年来与引力模型相关的重要文献。

图5 北京大学 杨汝岱 副教授

        第三场专题讲座的主讲学者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杨汝岱副教授,讲座题目为“现代国际贸易研究与结构方程方法”。首先,杨汝岱副教授介绍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历程,对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对比总结。之后,杨汝岱副教授重点讲解了国际贸易研究中的结构方程方法,梳理了建立结构方程的八个基本步骤及研究方法综述文献。最后,杨汝岱副教授列述了Eaton,J和S.Kortum运用结构方程方法对李嘉图模型进行拓展研究的一系列成果,重点解读了参数估计和反事实分析的基本方法。

图6 南开大学 施炳展 副研究员

        第四场专题讲座的主讲学者是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施炳展副研究员,讲座题目为“贸易边际与贸易质量”。首先,施炳展副研究员从零贸易问题出发,介绍了贸易二元边际的模型基础、测度、决定因素及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引入出口价格对贸易进行三元边际分解的必要性、测度、决定因素、边际变化内容及宏观影响。之后,施炳展副研究员结合相关文献,详细讲解了贸易质量的理论基础、多种测算方法和决定因素,对比了不同测算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他认为,相较于成熟的贸易边际研究而言,对于贸易质量的研究仍是热点和难点。

图7 清华大学 陆毅 教授

        第五、六场专题讲座的主讲学者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陆毅教授,讲座题目为“国际贸易研究的实证方法”。陆毅教授首先介绍了当前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问题,强调了阅读顶尖学术期刊对于研究的重要作用,从选题、数据、识别、写作、报告五个方面对经济学研究过程进行了深刻精彩的总结。之后,陆毅教授主要介绍了计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及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并重点讲解了双重差分法的原理及在实证分析中的应用,并结合顶级学术期刊的论文指出了运用双重差分法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此外,陆毅教授还针对参会者所提出的面板数据交互项使用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

图8 复旦大学 樊海潮 副教授

        第七场专题讲座的主讲学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樊海潮副教授,讲座题目为“生产率与价格加成”。首先,樊海潮副教授针对生产率和价格加成的测算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指出了使用OP方法和LP方法测算生产率所存在的问题,并详细讲解了最为前沿的生产率测算方法和研究成果。之后,樊海潮副教授着重介绍了生产率测算和价格加成测算之间的关联,讲解了目前认可程度最高的价格加成测算方法,并列述了研究价格加成问题的经典文献。

图9 北京师范大学 戴觅 博士

        第八场专题讲座的主讲学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戴觅博士,讲座题目为“贸易与本地劳动力市场”。首先,戴觅博士列述了关于贸易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的相关文献,指出了已有文献在数据和研究深度上的局限性。之后,戴觅博士结合Topalova(2010)分析了贸易与本地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基本研究思路,并依次介绍了Kovak(2013)对非贸易部门的引入、Kakobyan和McLaren(2015)对NAFTA影响美国收入分配效应的研究等。最后,戴觅博士结合自身研究成果,讲解了中国加入WTO的贸易开放政策对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效应和机制。

图10 中国人民大学 王孝松 副教授

        第九场专题讲座的主讲学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王孝松副教授,讲座题目为“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首先,王孝松副教授结合现实,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理论基础与基本内容。之后,王孝松副教授对五种理论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多媒体结合板书的形式,深入而细致的讲解了Grossman和Helpman的保护待售模型。接着,王孝松副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研究经验,从传统的经验研究以及对保护待售模型的经验检验两个视角,对现有的经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最后,王孝松副教授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有志于从事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者指明了方向。
        本次前沿培训的系列讲座既展现了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促进了全国各高校国际贸易领域研究人才间的学术交流。与会师生均表示,本次系列讲座内容丰富、学用结合,对提升自身科研学术能力有很大帮助。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也将在未来进一步致力于国际贸易学科师资水平的提升和高端人才的培养。



(供稿:张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