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 暨2017年就业形势专家座谈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7-02-23       浏览量:
        2017年2月22日上午,《“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暨2017年就业形势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座谈会由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出席本次论坛的主要专家有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哈增友副司长,国家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尹建堃副司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会长张车伟,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就业处孙中震处长,人社部劳科院国际保障研究所莫荣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李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杨伟国,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冯喜良院长等40余人。此次座谈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赖德胜院长主持,第二阶段由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所长主持。


图1 《“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暨2017年就业形势专家座谈会举行

        哈增友高度评价了此次座谈会。他指出,“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是第一个以国务院名义颁布的就业规划,它的出台具有一定的背景,总体而言,我国就业形势平稳,进入十三五以后面临着一些列机遇,包括面临着大好的经济趋势;结构调整步伐很快,服务业发展迅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势头迅猛;党委领导非常重视就业问题。然而,就业问题也面临着一些不利条件,如总量压力依然不减;结构性矛盾特别突出,高素质匹配人才稀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安置任务严峻。“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生命力在于落实,他认为,十分的精力抓规划,十二分的努力抓落实。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发改委会主要从6各方面切入:稳增长,守住就业的基本盘;调结构,拓展就业的新空间;促改革,增添就业新活力;保重点,守住民生就业的基本点;强培训,提高就业群体的能力;抓服务,履行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和服务工作。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对以往的就业政策进行梳理,管用的留下,不管用的该拿掉拿掉。


图2 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哈增友副司长

        尹建堃就促进就业规划的特征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指出,该规划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秉承了就业优先的发展理念,突出了新经济新形态下促进新的就业形式的思想,强调了协调协同发展,注重突出重点人群、重点措施以及长效机制的建设。同时,还特别提出要注重项目的落地。


图3 国家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尹建堃副司长

        张车伟从学术研究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有关就业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应该从一个新经济下的视角看待新形势就业。一是完全创新驱动就业,那些不曾有的技术、创造等直接带来的就业、与传统经济相融合的新经济所创造的就业应该都是新经济就业。与传统相比,新经济就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具有较大差别。学术界应该在下一步增强对于新经济下的新就业的实质性研究。


图4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会长张车伟

        莫荣认同尹建堃关于规划的几点特征,认为该报告与“十二五”促进就业规划是两个路子,更强调宏观经济。对于怎么推动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业是宏观经济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劳动力市场改革的问题。他还指出,如何进一步实现充分就业的问题,是需要下功夫的。
        杨伟国认为“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的特征可以表述为新高度、新战略、新形态或新形势、抓手或落实。他结合切身体会指出,国家的政策协调性比较差,需要重视规划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协调问题,至少政策之间没有冲突。规划的可执行性大大增强,在干什么、应该怎么样去做等内容写的很明确。他认为,如果国家的规划都实现的话,GDP不会是问题,所以主要就是规划的执行力问题。同时,在规划执行过程中,相应的研究也应同时进行。
        冯喜良指出该规划的长远目标有变化,从强调就业总量到同时强调就业总量和就业质量,从传统就业理念到新业态下的就业理念,创业从被动到主动地支撑就业。谈到规划的落实问题是,他提出现在大家都在研究新的就业模式,传统是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现在是新技术带来新就业,新就业模式对就业总量和质量都会产生影响。而这个过程中,提高效率、减少社会差距是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技术发展是必不可挡的,形成的差距如何减少,是政府部门的职责。
        苏剑认为“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把就业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该规划的出台对国家经济形势确实是十分必要的。他提倡要用市场解决绝大多数就业,一是加强劳动力流动性,一是加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保证就业安全。他指出,规划里强调的双创既有增加就业总量的作用,也提高了就业质量。对人的素质的重要性比以前更加重视了,只要人的素质提高了,即使找不到工作,也有能力自己创业,这是他认为规划里应该值得赞扬的内容。
        李实指出,中国能一直处于自然就业的稳定状态确实不容易,结合经济增速逐步下滑的背景,该规划提出就业优先的战略很有意义。谈到重点人群的问题时,他提出,二代农民工的问题应该得到重视,该群体失业以后基本不太可能再回农村,他们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整体结构。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也是需要关注的。当代年轻人贷款买房的比例达到60%到70%,而房贷的基本条件是稳定就业,就业出现问题会带来房贷压力,进而导致社会稳定成为问题。尤其是二胎政策实施以来,年轻人对就业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加。因此,虽然当前表面上呈现出很好的就业形势,但实质上也很严峻,应该将就业问题看作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民生问题。此外,李实还对就业的测量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认为新就业形态下应该突破传统地以劳动参与率、工作时间作为测量指标的做法,建立新的测量方式。


图5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副会长李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长安在评价促进就业规划时总结了4个质量提高,一是提高就业质量,二是提高技能培训或教育培训质量,三是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四是提高就业政策制定和落实质量。其中,他特别指出,当前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协调性以及效果缺乏一定的评估,应该加强对就业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工作。同时,新经济形势下,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关注它的双刃剑作用;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关注就业扶贫问题,对贫困人群中有多少是因为失业致贫的进行测度,并加强科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孙志军认为促进就业规划明确了各部委工作内容,制定的非常深入。他在对促进就业问题发表看法时,着重指出了关注高中毕业生和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认为应该在培训方面对这些群体给予重视。另外,在提升就业或创业服务方面,提议在政策上推动公立高校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强对于独立学院的改革,认为独立学院是跟劳动力市场更接近的,在政策上更进一步推进的话,可能更有效。张车伟也倡导动员社会资本和力量,给独立学院创造条件和平台。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高文书研究员认为促进就业规划的一个亮点在于强调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新的就业形态下,机遇和挑战之间是有联系的。机遇把握好以后,可以解决很多就业矛盾。当前新兴就业背景下,对就业创造的重视还不够,新经济的出现最初表现为对就业的冲击,如很多人关注互联网造成了多少倒闭和失业,然而高文书认为,任何一个新经济的出现初期都会产生失业,但是也要看到它所创造的新就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孟大虎在会上结合各位专家的发言谈了三方面的个人看法,一是认为促进就业规划既强调新业态、新产业作为就业的新动能,也强调传统产业和传统形态对就业的稳态带动。他指出,很多优势的人力资源都是从传统部门中流动到新业态新产业中去。二是强调就业分别与收入增长、宏观经济增长和创业创富相结合。三是规划中专门强调就业形势的综合监测机制。这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当前和今后的研究工作方向和设想相一致。对于新业态的就业监测,要对传统的就业指标进行更新,加入一些新的指标。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魏浩教授从进出口贸易视角谈了一些促进就业的看法。他指出,传统意义上,为了促进就业,一般鼓励出口。对于出口,以往的认识就是出口产品就是出口劳动力和带动就业。然而,在墨西哥的研究中显示,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会带来就业质量的下降。而对于进口而言,也突破以往的一些看法,它对国内的就业其实是两方面作用,其创造效应可能比毁灭效应还要明显。他还结合整个世界经济背景,指出,当前在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政策也鼓励吸引世界各国人才来中国就业,那如何更好的吸引外国留学生也是就业政策要考虑的问题。此外,对于近年部分外资撤资,转移到中国周边国家的整个经济环境下,可以测算和评估一下可能面临多少就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