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首页» 师生风采» 经管人物
经管人物
【经管人物】刘木春:我是‘师大人’
发布时间:2019-09-03      浏览量:

(访于2012年师大110周年之际)

  刘木春,我校 1978级校友,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党办副主任、纪委副书记兼校部机关总支书记、无线电电子系总支书记、校长办公室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等。 1996 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2001年建校至2003年1月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党委书记。珠海分校第一任书记。 直到2003 年 1 月,才离开师大,任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全面主持学校党委工作。

  刘书记在高教管理方向有着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担任了北京市高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校纪检监察研究会常务理事等重要社会任职。刘书记先后在师大呆过20余年,与师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他的话说,“我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师大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着95年历史的《教育与职业》杂志曾这样评价刘书记:“他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拥有经世济民之情;他一次次被迅速提升,拥有近乎“平步青云”的发展之路;作为高校管理者,他有其管理就是服务的身先士卒之道;身为党委书记,他时刻关心学生的成长,对国家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忧虑与感悟。有人说他是一枚钉子,在记者看来,他是一枚会拐弯的钉子。百炼钢,又能绕指柔。他,就是北京物资学院党委书记刘木春。”

  刘书记虽现已年逾六十,但非常有精神气。面对记者的提问,刘书记思路严谨,记忆清晰,在采访的过程中对当年我校包括地理位置、学院各系分布、课程设置等等都能够一一道出。提到当年在师大当学生的岁月,刘书记更是掩饰不住的兴奋,将当年同学之间的趣事以及老师们的风貌娓娓道来。刘书记虽然现在离开了师大,但对我校的现状仍然关心入微,并对现在的师大仍然非常熟悉,还说上个星期还来师大和老同学、老同事聚过。

  为什么选择师大?

  提到为什么选择师大,这还得从为什么上大学开始说起。据刘书记回忆,当年他考大学时就已31岁,在上大学之前,他当过五年兵,随后又在工厂干过五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当时刘书记已有30岁,之所以在已经有一份正式、稳定的工作且年长的背景下决定去考大学,刘书记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人对知识的追求,二是时代的需要。细心的刘书记发现,在工厂里知识也是非常的重要,工厂有了技术问题,没有知识解决不了。刘书记激动地说道:“有一件特别令人惊奇的事情,我们单位那时候有一名技术工人自己制成了一个复印机,我们当时都觉得他很神气、很有本事。”锐意进取的刘书记对知识抱着非常崇敬、向往之情。而另一方面,刘书记说78年的时候,国民经济水平很落后,人均只有几百元人民币,祖国的崛起急需一批高水平的人才,所以他当时选择去考大学其实也是时代的需要。

  有众多的大学,那为什么刘书记选择了师大呢?而且当我们问道,如果时光倒流,再让您选择您还会选师大吗?刘书记坚定地答道:“当然是师大!”刘书记说,当年在师大念书时就很自豪,师大是全国重点的学校,师资、学生都很优秀,尤其是课程非常的丰富!同时,师大是专门培养教育方面的人才的,而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必多说的。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现在教育工作的召开,发布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纲要,全民族和国家对教育都有一个新的认识,教育作为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基石,需要我们高度的重视。现在国家的几个重要建设,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等,其核心都是人源,根本的就是人源素质,而教育正是育人的核心,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正体现了师大对教育的重视。

  关于高教管理

  作为教育工作者,刘书记的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管理,在教育领域中,刘书记对许多问题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当我们问道刘书记现在部分大学老师关于“教学和科研的矛盾”的问题时,刘书记想法丰富。他认为,首先客观的来看,教学和科研都需要花费时间,而现在的评价机制更偏向于对科研的检查,只有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做了几个项目等才有机会提级升职,但大学教师最核心的使命确实又并不是科研而是教学,只注重科研的那是研究院的人,表面上看来,确实有矛盾。但实质上教学和科研是互相促进的,教学巩固了科研成果,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给科研的进行提供更多的素材和灵感;而科研又为教学提供了雄厚的实力,加深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一位优秀的教师应当有能平衡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当然,现在的教师评价机制也的确有待改善,也必定会在将来有所改善。

  师大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文化传统,与其它高校的学子们相比,师大的学子们也有着他独特的优势与劣势。在刘书记看来,师大的学生质朴、谦逊、务实、很有亲和力,社会认可度很高,并且自己有很强的知识技能实力,踏入社会后有很强的立足资本。但师大学子的自我认可度与北清学子相比相对较低,批判性不够。刘书记给我们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个中央文件下来了,北大的学生可能会提出8个不对,清华的学生可能会提出8个方案,而师大的学生大概是会很好的执行这个中央文件。师大学生的自我认可度还有待提高。

  我们也就当下学生们比较关心的关于读研还是不读研的问题咨询了刘书记,刘书记恳切地给出了他的建议,刘书记表示,现在的形势与他当年学习的时候已经大不相同了,现在社会上基本已经是研究生起步了,大家还是顺势而为,能读研就读研吧,更何况读研确实能习得不少的知识,在校园的生活也是非常美好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具体的情况也确实因人而异,如果有的同学以后想做行政、党务等一些方面的工作,那本科四年所学的知识也就绰绰有余了。所以即使是社会有集体读研的趋势,那也会有部分同学并不适合读研的。

  刘书记作为一个在师大学习、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彻底的‘师大人’,对于师大的校训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主要就是说的做学问和做人这两点,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刘书记一直以这句校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求进步,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丢师大的脸。而这句校训其实也道出了一所优秀的大学办学的宗旨,大学育人,就是要育两个方面:做人与做学问。其中做人甚至更重要一些,一个优秀的人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师大质朴务实的校风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先学会做人,再去做学问,而师大的师资、藏书都无疑是全国顶尖的水平了。师大这种育人的理念将会为师大输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寄语师大学子

  作为一名优秀的师大学长,刘书记对我们有着殷切的希望,“我们师大的同学,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大些,承担起教育、创新、国家、民族进步的使命,我们师大的同学其实都是祖国的精英,社会也是这么看的。虽然有很多所大学,但是像师大这样顶尖的学校确实不多,所以你们拿这种使命感来激励自己,主动承担起兴国的责任。”刘书记严肃地说。最后,刘书记给我们学子们两个建议,都是他的切身经验之谈,一是要多听讲座,多吸取名家的智慧,感受名家的言行举止;二是要多看书,要好好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从书中吸取营养。

  希望刘书记对师大学子的殷切期望早日成真,也祝愿古朴雅致的师大会也来越强盛!

                                                                                                          供稿:熊晓颖、孙弋涵  编辑:李阿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