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死”,敢尝试——“互联网+”系列讲座第一场圆满举行
发布日期: 2016-05-07  浏览次数:

201656日下午630,“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系列讲座的第一场在后主楼1620举办。本场讲座以“为什么大学生创业都死了”为主题,由梅峰老师主讲。在主持人简洁的开场介绍之后,梅峰老师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讲座正式开始。

首先,梅峰老师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是我校学生,曾经任我院学生会主席以及校会副主席,经历过创业失败,后又通过努力创业成功,目前比较关注教育和移动互联网两大领域。梅峰老师重点分享了他创业失败的经历,他2002年开始在清华同方从事咨询工作,2003年正是中国的“+互联网”机会最多的时候,但由于非典,他移民到了加拿大,因而错过了这次机会。

接下来便是正题,首先,梅峰老师解释并区分了“+互联网”和“互联网+”这两个概念。“+互联网”是指把传统的业务展示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新的宣传方式,而“互联网+”是指自2012年智能机高速发展之后,各大企业纷纷推行的组织架构上的改变,具体来说就是工作分配上的小组化。

接着,梅峰老师详细而实际地分析了“大学生创业为什么会死”这个问题。第一是因为有些创业者把商业模式想得过于简单,仅仅是模仿国内已有的项目,以至于缺乏新意,难以存活。因而创业者应该与先进的国家对标,并要使自己的项目扎根于生活,扎根于需求。第二是因为部分创业者急于求成,有时候谋定而后动最后会更快。第三是因为部分创业者缺乏吃苦的能力,现在挣钱要考勤快,又简单又轻松的项目已经不复存在。第四是因为部分创业者的项目提供的是虚假的需求,如上门洗车,部分创业者的项目单靠概念,在资本越来越谨慎的现今,这样的项目很难拿到投资。第五是因为团队组织的问题,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创业者建立团队时要敢于跨系,甚至跨校找人,只有这样团队才会更有能力和生命力。

在此之后,梅峰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红利。首先自然是改革开放,其后是80年代的政府鼓励官员下海,再后是1995年至2008年的房地产热,接着是98年至08年的“+互联网”,然后是2010年至2012年的流量红利,最后就是2012年至今的智能时代。然而在我国政府学校的鼓励下,现在创业门槛降低,竞争压力增大,看似是创业的大好时机,实则“死”的也不少。

谈及此,梅峰老师不禁感叹,人们做事往往要没有退路才全力以赴,创业也是如此。更何况,第一次创业成功率极低,所以创业者们要调整心态,在创业时当自己已经“死”了,让自己更好地总结经验,进行学习。比起“万众创业”,梅峰老师更支持“万众参与创业”,因为创业即使失败也对就业很有帮助,不要满足于高学历,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能工作,能交出作品的人。

最后,就到了同学们最为期待的问答环节。同学们纷纷向梅峰老师请教心中的疑问,有的大众,有的专业,有的宽泛,有的具体,梅峰老师在回答之余,也对同学们表达了充分的肯定和称赞。

  在观众们的掌声中,讲座落下帷幕。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梅峰老师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业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自己对大学生创业的独到见解,让人受益匪浅。创业是一股潮流,我们要在这股潮流中站立、拼搏、成长,要借此改变自己,也要学会坚守本心,这不仅需要我们在象牙塔中静心修身,也需要我们在社会上摔打磨练,然后才能如百炼之钢,光芒不敛,锋芒不露。


 
copyright ©2009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