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实践育人理念,引导学生扎根基层了解国情,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高质量充分就业,2025年7月23日至8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赴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区开展为期十天的实习实训活动。作为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星辰励行”就业实习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以“生态认知、基层实践、民生体悟”为核心,在红色研学、政务锻炼、产业调研中深化对区域发展与基层治理的认识,切实感悟基层发展活力与时代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 感悟转型之路
实训期间,学院学生走进伊春友好区红色教育基地与生态实践现场,全面梳理区域发展历程与精神传承。
在溪水党员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学生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线,依托展板、历史实物与影像资料,研学“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核心理念,详细探寻伊春落实天然林全面商业性停伐政策、推动木头经济向生态产业转型的实践路径,真切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内涵。
在老钱柜抗联战斗遗址,学生驻足纪念碑与浮雕壁画前,聆听1936年抗联部队奇袭日伪森林警察队的战例,体悟“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的东北抗联精神,明晰红色基因在当代林区发展中的精神引领作用。
在友好区党史馆,学生系统学习区域发展的“四次转型”——从抗联烽火中的救国图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木材基地建设,再到转型阵痛中的生态觉醒,直至全面停伐后的绿色崛起,全面把握资源型地区从伐木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转型逻辑,为认知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积累了鲜活案例。
在伊春森林博物馆,学生通过标本展示、场景复原与互动装置,了解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演化、动植物资源多样性及林区开发保护脉络,为解读林区转型提供了科学与历史支撑,进一步强化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认知。
投身政务实习 锤炼基层本领
立足基层岗位实践,学生深入友好区政务一线,在具体工作中熟悉流程、体悟担当。
在教育局教研办公室,王哲同学参与大学生助学贷款申请受理、教育经费审核发放及退休教职工工资信息核查等工作,协助整理材料,近距离观察基层工作人员如何在严谨落实政策与灵活服务群众间找到平衡,深刻理解教育领域资源统筹对区域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在党委办与团委办,黄锐、钟艺媛同学积极参与政务工作与志愿服务。在党委办,熟悉文件流转、会议筹备等工作,体会政策执行的严谨性与系统性;在团委,聚焦青年服务与志愿活动,于7月30日赴友好区武装部开展“军民共建包饺子”活动,提前迎接八一建军节,践行“拥军爱军”的优良传统。这些活动既展现了团委组织在凝聚青年、服务社会中的桥梁作用,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明晰基层团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能定位。
开展产业调研 夯实专业本领
聚焦生态产业发展,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与企业车间,深刻感受绿色发展理念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学生先后走访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友好区蓝莓种植基地、晨鹰木业有限公司、丰奇供销有限公司、爱国村采摘园及民宿等点位,系统考察区域绿色产业体系。在蓝莓基地,探索农庄式经营如何实现“种植+观光+采摘”三产融合;在晨鹰木业,观察木材精深加工如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在丰奇供销有限公司的酸菜加工车间,实地观摩酸菜从白菜清洗、发酵到封装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理解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对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的作用;在爱国村,调研太空柿子种植等特色农业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及民宿产业如何依托生态资源打造“森林里的家”体验,从微观视角解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基层实践。
参与基层治理 深植民生情怀
学生参与多项基层治理实践活动,在为民服务中深化对“民生为本”的认识,强化责任担当。
在爱国村党建助农活动中,学生协助开展采摘园除草、特色农产品售卖等工作,通过与村民交流,直观感受特色种植产业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实际作用;在溪水公园志愿环保行动中,通过清理垃圾、维护生态环境,深刻理解“生态保护是发展前提”的实践意义,体会基层治理中全民参与的重要性。
此次实习实训通过红色教育筑牢信念之基,通过政务实践锤炼实干本领,通过产业调研夯实专业本领,通过基层服务深植民生情怀。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基层治理创新的认知,更在实践中明晰了青年学子服务国家发展的责任与方向。未来,经管学院将持续助力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实践育人走深走实,引导更多学生在基层实践中成长成才,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