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人简介:
李由,男,1964年9月生,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现兼任北京市经济学总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代会代表等。
李由老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前身),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在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7年,他开启了高校教师的生涯,1992年至今在北师大任教,为师大学子开设了《政治经济学》《企业理论》《公共政策》等本科生课程和《政治经济学专题》《社会主义经济专题》《企业与政府关系》等研究生课程,深受广大学子的喜爱。他研究领域广泛,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兼及法学、政治学、中国古代文学等领域;研究成果颇丰,其获奖著作包括《中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研究》《公司制度论》《工资适度增长:理论 现状 对策》等。
采访人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 杨玉婷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 迟过
执笔人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 杨玉婷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 迟过
01 孜孜无怠·求知之旅
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李由老师感慨万千。他谈到:“我来自江苏,出生于文革之前,小学到中学在江苏北部濒临铁路、运河的小镇和县城度过,熟悉当时的农村和城镇生活。1983年我考入师大政治经济学系,1987年我大学毕业后分回江苏,在南京艺术学院讲了两年政治经济学,后来在师大经济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学院)读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经历了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真理标准探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七八十年代”。求学期间,曾经赴陕西、江苏、广东、福建、山西等地方社会经济调查,参与北京市、教育部、劳动部、农业部、体改委、经委等单位科研项目,抓住各种学习机会和可调研问题,认真思考,胡乱投稿,发现居然可以在刊物发一些文章,增强了读书思考的兴趣。硕士毕业后留校后,动过脱离教育口的念头,但一直还是留在了大学。”
李由老师对自己小学到中学的求学经历印象尤为深刻,他谈到:“读小学时,正值文革后期,文化课形同虚设,更多的是学工、学农、学军、批判资产阶级和批林批孔,每天早晨跑步,‘跑到北京去见毛主席’。不过,因为家父在国营单位工作,单位订有《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参考消息》《红旗》等报刊,居然还有《北京大学学报》《学习与批判》(复旦学报)《朝霞》《文物》《地理知识》(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和一些革命题材、评法批儒的图书,闲极无聊,生吞活剥,居然也学到了一些课外知识。中学时兴趣比较广泛,没有偏科,但最喜欢的是物理,常考高分的是化学,不费力气的是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高中时自费订阅过中科院物理所《高能物理》、山东大学《文史哲》、上海《书林》等期刊,从中获益良多。”
02 力学笃行·学业建议
谈到如何学习经济学,李由老师提起了兴致。关于这个问题,他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他比较赞同斯密、马克思、熊彼特等人的做法:基于个人主体的理论假设,将理论分析、历史分析和数学、统计分析结合起来。具体而言,他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以个人、公民为主体。他说:“每个人、全体人才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的、真实的、理性的观察者、思考者和行动者,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全体人发展的前提条件不仅是社会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命题和1982年我国宪法最终确立的社会规范,个人主义是经济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于我们这一代学人,许多观念和理论的形成和确立更是社会变革和生活磨炼的结果。无论是农业承包制中的对农民个人及其家庭的事实上的土地所有权、经营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国有经济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开放经济,还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财政承包、地方竞争、官员晋升,都体现了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言,发展社会主义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在观察、调查经济现象并提出、分析经济命题时,把对现实中的具体而微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成本收益作为经济研究的起点、基点和终点,从个体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才有可能作出一点结果。”
第二,将理论分析、历史分析和数学、统计分析结合起来。他谈到:“首先,我们应该向欧几里得、牛顿、希尔伯特、爱因斯坦等数学、物理学家学习,向斯密、李嘉图、马克思、门格尔、熊彼特、萨缪尔森、阿罗等经济学家学习,形成形式化的、逻辑演绎的理论思维能力。其次,经济学作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是关于个人、人类行为和历史的学科,昨天的经济活动是今天的经济史,今天的经济活动是明天的经济史,经济学是大脑中、黑板上和俗世烟火中的经济学。经济学不仅要提出一般、演绎、形式化的概念、命题和体系,这个体系还是对历史的总结、现实的描述和未来的预期,理论和经验、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是经济研究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每到一个地方,我喜欢逛逛商店、书店、大学、菜市场、图书馆,品尝各种饮食,近距离看看政府机构的公共服务。再次,自然语言具有变异性、模糊性,社会现象过于复杂表象,数学则是语义、语法最严谨的逻辑语言和分析方法,宇宙或许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是表述和推导经济理论、经验证明经济理论的重要方式。因此,不仅学好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和高等数学、会计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等方法论课程,还可以阅读一些逻辑学、历史学的著作和论文,关注国内外的新闻、事件、统计数据,浏览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重大进展,世界理一分殊,我们取精用弘。”
第三,学好外语,疯狂阅读,阅读经典。他认为:“人类社会从始至终是在交流、竞争和合作中生存和演变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现代经济和现代经济学尤其如此,改革开放之出我们就提出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仅要学好汉语,还至少要学好一门外语,学好外语是了解世界、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重要条件,我的一大短板就是外语。对于经济学科,要大量阅读国外的文献,精读大师的著作,至少要精读、掌握本学科某些专题、领域的国内外主要文献,个人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的。现在学院、学校、教育部等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对外交流活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和许多大学都提供了许多资料,我们借助图书、网络、讲座等各种信息手段,一定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各种信息资源,大学期间争取到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外游学。”
第四,世界这么大,学科这么广,每个人如果在社会需求、个人供给之间准确定位,还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兴趣,深入了解,不断试错,找到自己的职业和目标。他认为,在找到自己感兴趣或有优势的领域之前,不必过早地把自己限制住,而是要敢于了解和尝试不同的东西。他建议:“从大一、大二开始,在完成学校规定学分的基础上,选择三两个专题或领域,比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激励理论、企业理论、法律经济分析、证券理论、健康经济学等等,长期关注、阅读国内外实践和相关文献,争取成为细分领域的专家,真正的爱好往往是建立在全面了解和共情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最后,他提出要来一点跨界、穿越式的学习。比如,经济学与会计学的结合,经济学与法学的结合,经济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等。他认为:“在意料之外的其他地方,说不定就有莫名其妙的收获。即便不结合经济学,读点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东西,了解另一时期、另一群体人类的生活和思想,给生活加点杂色作料,让人生多些意外意味。”
03 弘德济世·未来展望
李由老师对北师大经管学院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谈及师大和经管学院的历史,他如数家珍。他说:“如果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以及师范斋算起,师大已经一百二十多年了,12月17日也不再是师大、北大的校庆日了。比较而言,当年郭大力、刘仁静教授到师大讲授政治经济学仅仅是七十年前的事情,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独立发展只有四十年,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学科和学院。尽管如此,我们学院当年起点颇高,是全国第一批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十所大学之一,世界经济、教育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是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学科。新世纪以来,学院师资原则上不招聘本校毕业生,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一流毕业生大大充实了学院力量,学院发展得越来越好。”谈到这里,老师的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神情。
“不过,我们在经济理论、工商实务等许多领域相对落后,深水区、攻坚期的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即便在经济学领域,古典理论与新古典理论如何取长补短,数理方法如何超越牛顿力学的均衡体系,理论研究如何自觉化、科学化、开放化?”李由老师指出了目前需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并且,他对经管学院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经济、知识、治理全球化,国内外高校相互竞争的大背景下,如何坚持科学精神、本土意识、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师大学生具有踏实、勤奋、合作、内敛等优点,如果进一步大胆、创新、国际化,将可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对学生,他指点迷津,传道解惑;对科研,他立足于社会实践,求真求实。在专访过程中,我们认真聆听李老师讲述自己的人生阅历,以及提供给同学们的学业建议。回顾师大悠久的历史和学院的发展历程,李老师表达了对于师生们的殷切期望。李老师用严谨的作风、坚持不懈的精神影响着全院师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这次采访使我们受益匪浅,也希望李由老师继续在自己擅长和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桃李芬芳,成就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