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抗日战争精神,强化支部成员的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2025年9月27日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第一党支部和金融学第二党支部联合开展抗战主题励学理论宣讲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学校党委学工部励学理论宣讲团的熊静祎同学为支部全体成员带来了一场以“当口琴想起,当话语铿锵——杨靖宇与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的宣讲活动。
宣讲过程中,励学理论宣讲团的熊静祎同学以杨靖宇将军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了杨靖宇将军带领东北抗联将士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与日寇浴血奋战的英勇场景。
在宣讲的第一部分,熊静祎同学首先分享了杨靖宇将军“舍小家为大家”的生平。出生于河南确山农民家庭的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告别家人,投身革命洪流。1932年,他奉命前往东北组织抗日武装,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这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抉择,这份在威逼利诱面前绝不低头的气节,让“高尚的爱国情操”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杨靖宇将军用一生践行的誓言。
随后,熊静祎同学讲述了1938年以后,东北抗日根据地陷入最艰难的时期。日军加大“围剿”力度,推行屯田政策,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抗联将士面临着粮食断绝、装备匮乏的绝境,甚至有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选择叛变投敌。就在这样的绝境中,杨靖宇将军却始终没有动摇。凭着这份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他带领部队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靠着野果、树皮充饥,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一次次突破封锁,坚持斗争长达数年。这份在绝境中绝不妥协的执着,正是东北抗联精神中“坚定信仰信念”最生动的诠释,让在场支部成员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最后,熊静祎同学讲述了杨靖宇将军生命中最后的时光。1940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将军的行踪暴露,被日军重兵包围在吉林省濛江县的山林中。此时的他已孤身一人,粮食早已断绝,身上多处受伤,但他依然凭借顽强的意志与敌人周旋。2月23日,在与敌人的最后一次战斗中,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5岁。当敌人解剖他的遗体时,在场的日军都为之震撼——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这一幕,成为了东北抗联精神中“伟大牺牲精神”最震撼人心的注脚。
通过此次学习,支部成员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和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也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党员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以杨靖宇将军为榜样,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爱国情怀,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