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回首

当前位置: 首页» 40周年院庆» 四十回首» 经管人物

【经管人物】赵春明:摘下自己的翅膀送给学生飞翔

发布日期: 2019-04-28 浏览次数:

赵春明,1994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1999年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社会兼职主要有教育部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战略管理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北京市等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0余项;独立和合作出版学术著作16部,译著5部,在CSSCI/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其中包括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优秀著作二等奖和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在教学方面,先后主持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改项目,出版教材近20部,多部教材入选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推荐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荣获50余项教学奖励和荣誉,其中主要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锋、北京市优秀教学教育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北京师范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等。

师小萱:赵老师,首先祝贺您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您对取得这项成绩有何感想?

赵春明:我想可以用三个“感”字来概括自己的心情吧。

首先是感恩。我要深深地感恩学校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培育和熏陶。我是1981年考入我们北师大的,到现在将近40年了,套用时下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从一块“小鲜肉”熬成了一块“老腊肉”。在这个漫长的“熬制”过程中,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和文化对我的成长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其次是感谢。我要特别感谢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教育我、培养我以及给予我许多支持与帮助的老师和同事,比如我的博士导师陶大镛先生、硕士导师杨国昌教授等等。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老师的教育培养和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我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最后是感概。因为对我自己来说,在荣誉的背后确实是付出了比较艰辛的努力。记得电影《霸王别姬》描述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角色时有一句话:不疯魔,不成活。的确是这样,光鲜的背后其实通常都是在不断地“折磨”自己。

一生去回望,一生去追寻

师小萱:您是如何接触上自己的研究领域的呢?

赵春明:我走上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之路,可以说是纯属偶然。我是江西省崇义县人,当时对我们来说,北京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所以我在第一志愿就填报了北师大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对于这个专业其实当时也不是很了解,记得当时我高中的班主任对我说:“春明呀,政治经济学可是搞政治斗争的,可我看你并不像搞政治的人啊!”后来学了政治经济学后才知道,此政治非彼政治也。从此以后,我就与经济学结下缘了。当然经济学的领域很多,我本科读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后来改为经济学专业),硕士读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专业,博士读的则是世界经济专业,而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又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所以我后来从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大多集中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领域。现在倒过头来看这段经历,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知道,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如果要洞察经济活动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就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因此,在我的课堂教学和研究成果中,学生和读者往往能感受到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情怀与理论精髓。

师小萱:您与北师大之间又是如何结缘的?其中有没有什么可以与我们分享的故事?

赵春明:说起来也是一种机缘。刚才提到,我小时候的最大愿望并不是成为老师,而是想做一名法官。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看了印度的一部电影《流浪者》。那时候电影很少,看一场电影会激动好多天。我看了《流浪者》后就特别激动,里面的主人公让我很感动。电影讲的是一位漂亮的女法官丽达与流浪者拉兹的爱情故事,看完后我就立志要做一名法官。我记得自己写了一张字条放在枕头底下:赵春明,你以后想不想当法官?如果想当法官,那就早晨5点钟起床!就这样一直激励我考上大学。填写志愿的时候,我把北师大放在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则填报了西南政法学院,也就是今天的西南政法大学。但没想到自己有这么好的运气,第一志愿就被师大录取了,那年师大政治经济学系在江西只招收2名学生,我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我也非常感谢当年招生的老师,是他的选择让我和师大结下了这份不解之缘。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我都是在师大读的,所以我们这类人听说有一个雅称,被大家叫做“三师人”。迄今为止,我在师大学习、工作和生活将近四十年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非常熟悉,也目睹了师大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诗人徐志摩曾说:感情是我的指南,冲动是我的风。如今到我这个年龄,冲动已渐行渐远,但通过无数个难忘景象而日积月累起来的感情却使我深深地融进了师大之中,从而值得我一生去回望,一生去追寻。

师小萱:您怎样看待平日的教学工作?

赵春明:关于如何看待教学工作,虽然我最初的理想并不是要做一位老师,但是自从选择了这个职业之后,我就非常喜欢老师这个职业,更是热爱教学这份工作。多年以前有一首歌《长大以后我就成为了你》,可以说唱出了老师这个职业的特点。我记得早年有一位夜大的学生对我说:“赵老师,我觉得你们老师挺伟大的!”我说没有啊,我们也是凡夫俗子啊!他说不,在单位里别的人都不希望我们发展得好,但你们老师不一样,我们发展得越好,你们就越高兴!他这句话说得有一定道理,这其实就是我们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老师来说,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摘下自己的翅膀送给学生飞翔,学生飞得越高我们老师就越有成就感。就我自己而言,每每看到学生的成长和成就,就会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比如,在2010年评选的北京市十大师德标兵中,就有2位来自于我指导的博士毕业生;再比如,我和我早年指导毕业的博士熊晓琳教授有两次共同出现在了北京师范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和最受研究生欢迎的“十佳教师”榜单上,当时有校报记者采访我,我说我得到这个荣誉虽然很高兴,但是我更高兴的是看到晓琳得到这份荣誉!所以啊,教师这个职业是很高尚的,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做好,就有愧于这个职业的荣耀与崇高!

另外还记得2017年9月,我在上全校通识课程“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经济”的第一节课上,有位家长坐在教室后面听讲。一了解,原来她是外地送孩子来上学的,想实地考察和感受一下孩子选择北师大是否选择对了,她说:“听了你的课后,觉得孩子的选择完全正确,以后孩子在师大学习我就完全放心了!”虽然这位家长的褒奖有些过誉,但是作为老师,我在感动和自豪的同时,更是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我们老师教学教得好坏,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问题,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所以对于我们老师而言,每一节课都要认真对待!

只要咬牙挺过去,终会迎来一片草原

师小萱:在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或者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如何解决的呢?

赵春明:在这方面,要说起来有很多很多。这里就提几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第一件事是我早年身体上的一个问题,就是患有比较严重的口吃,因为口吃,容易导致性格内向,所以在大学一二年级时,我都不是一个善于言辞和表达的人,当时同学们送我一个外号“老夫子”。很感谢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大三时选举我做了团支部书记。记得有一次在上《资本论》的课,下课时要通知一件事情,其实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下课后,请团员同学留一下”。但是就是这么一句话,就一直在我脑子里回旋转悠,整节课我都无法安下心来听课。前些年整理书籍和笔记时,我还看到那节课的笔记本上自己当时留下的心情写照:“糟糕,脑子乱了!听不进去,自己真是混蛋!”但后来也就这样一直咬牙坚持下来,不断地磨练,才终于克服了身体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阴影,后来和人见面以及上课时能够自如地进行表达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我写博士论文期间,当时我住在师大四合院东楼。那时我已经留校任教,白天有上课任务,同时还担任了学院团总支书记和班主任等社会工作,因此我的写作经常是在深夜进行的。记得有一天夜里,大约是1点多钟,突然我的门被敲响,并伴随一声愤怒的责问:“你是怎么回事啊?天天晚上不睡觉,弄得我们楼下都没法睡觉!”我这才知道,原来住所不隔音,我晚上来回的走动影响了楼下老师的休息。在道歉之后,我便换上了软底鞋,并把椅子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做任何移动,以免发出声响影响邻居。就是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差点就要崩溃和放弃了。因为有一节内容怎么也写不下去了,加上焦虑,天天都头痛欲裂。后来有一天深夜,我在四合院的周围小道上,来回走了3个多小时,在内心痛苦的挣扎中一遍一遍给自己打气和鼓劲,最后迫使再次坐到书桌旁,整理好心情和思路,慢慢找到了感觉和灵感,一连几天终于把这块骨头啃下来了,当时的心情真可谓是百感交集,难以言表!这段经历也给我一个启示,就是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就像在爬一座座高山,只要咬牙挺过去,就终会迎来一片草原!

第三件事是我家庭生活中的一段经历。我们老师也是凡人,除了教学科研外,经常也会遇到很多家庭和生活方面的烦心事甚至困境。比如2011年,我家里三位老人同时重病住院,那年我孩子还正好是高考;2012年,我送走了我岳父;2013年又送走了我母亲。紧接着我岳母做了一个大手术,结果血栓拴坏了脑子,演变成老年痴呆。后来经常在夜里走丢,我们经常要在深夜里找她。另外那几年我正好还担任我们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同时还分管了一年多的行政事务,工作很繁忙,真的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压力。有一天我爱人在医院给我打电话说,你快来看看吧,妈不行了!那时候我刚给我们MBA上完课,当时刮着大风,我从后主楼下来以后,迎着狂风就想大哭一场,因为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一直给自己这么一个信念,就是再辉煌的时候会过去,再艰难的时候也会过去!

师小萱:您与学生之间在课上课下是如何交流的?

赵春明: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多渠道的。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和讨论,课下除了当面交流外,还有邮件、电话、微信等多种联系和交流方式。另外我的慕课课程也已经在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上线开通了,除了校内学生外,还有大量的校外学员,不管有多忙,我几乎每天都要抽空进去看一看,及时回复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虽然慕课也聘请了研究生做助教,但在线学习的学员还是非常希望能看到老师的回复和身影,这样才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达到慕课建设的初衷。

把教学做成一门艺术

师小萱:能不能向我们分享一些您从事教学工作的经历与经验呢?

赵春明:一是要处理好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大家知道,大学不同于专门的研究机构,如果光是研究做得很好,但教学能力不强,那也不会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反过来,如果只有教学能力和表达技巧,但研究水平不高,也很难真正获得大学生们的尊敬和肯定。只有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生涯中,一直很注意协调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注重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要处理好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我给本科学生上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学”、“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经济”等,大多偏重于宏观范畴,理论性也较强。为了更接地气,同时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微观案例的运用与分析。比如,现在市面上关于国际贸易实务案例的书籍很多,但是有关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方面案例的书籍则几乎没有,为此我专门编写出版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案例解析》一书,选取了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密切相关的49个典型案例并进行了详细解析;同时考虑到无论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还是进行国际贸易,其行为主体都是微观层面的企业,所以我还编写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并针对课程内容,通过各种渠道甚至自费制作了多个精美的案例视频资料,把宏观与微观贯通,形成了具有比较明显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是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一个非常深的体会,就是要用“心”来教学,而不能光用“嘴”去讲课。这里的“心”,不仅是指老师的敬业精神,更是指在教书的过程中要注重育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此,我通常把课堂当作自己的人生舞台,把教学做成一门艺术,在授课过程中非常注重把正确的价值观、内心的激情、对学生的关爱和人生体悟渗透到专业知识的讲授之中,润物无声,播撒有痕,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四是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我们的传统教育非常注重思想和理念的教育,这些精华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原来的教学方式比较简单和单一,“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遵循“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原则,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既要重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又要重视课后的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既要重视引导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又要重视引导学生线下交流讨论。

以上四点只是我的一点体会。虽然我自己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师大有很多老师都做得很好,值得我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借鉴。

寄语北师大

学校近些年培养和引进了大量优秀的青年老师,这些青年老师不仅科研能力很强,而且教学方面也很有前景,只要假以时日,持之以恒,就会涌现出一大批名师,我对师大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原文链接:赵春明:摘下自己的翅膀送给学生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