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第三届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会议议程
发布时间:2019-05-17       浏览量: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40周年院庆系列论坛暨第三届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   

会议议程(5月25日)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链接,报名参会!

https://www.wjx.top/jq/39686134.aspx

 

参会者须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热烈欢迎您出席“第三届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为使会议顺利、高效的举行,请您认真阅读会议指南并注意以下事项:

一、请您随身携带代表证,凭代表证参加会议。

二、会议为论文入选者提供工作午餐。

三、5月25日上午的开幕式及大会报告在京师学堂一层京师厅召开,5月25日上午及下午的分会场报告在后主楼16、17层(1610、1620、1621、1629、1710、1722、1726)会议室召开。相关会场有指示标志,也有工作人员引导。

四、请大家在与会期间注意人身安全并妥善保管自己的财物。

五、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请您联系会务组工作人员。

联系人:滕阳川 15286809632;包文 13269107408;罗楚亮 13520836338

祝您在京期间舒心顺意!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第三届劳动经济学前沿论坛会务组

2019年5月24日

 

开幕式及大会报告

时间

内容

地点

08:15-08:35

开幕致辞

京师学堂

京师厅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领导致辞

《经济研究》编辑部领导致辞

08:35-10:05

主题报告

李实(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

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要特征

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关于发展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思考

刘霞辉(《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

10:05-10:30

参会人员合影

茶歇

京师学堂一层

后主楼16、17层

10:30-11:50

分会场报告I

后主楼16、17层

11:50-13:30

自助午餐

 

13:30-15:30

分会场报告II

后主楼16、17层

15:30-15:50

茶歇

15:50-17:50

分会场报告III

 

 

分会场报告I

时间:10:30-11:50

技术进步【1610,主持人:王春超】

1.  The Effects o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on Wage Inequality and Returns to Skill: Evidence from the China Employer-Employee Survey

Albert Park,Xuechao Qian,Xiaobo Qu(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评论人:王春超(暨南大学)葛鹏(中国人民大学)

2.  机器人的崛起与就业变动:2009—2016

葛鹏(中国人民大学)、赵忠(中国人民大学)

评论人:黄勔(西南财经大学)屈小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生育行为【1620,主持人:赵国昌】

1.  Housing Wealth Shocks and Fertility Choice: Evidence from China 

Hong Liu(中央财经大学),Lili Liu(中央财经大学),Fei Wang(中国人民大学)

评论人:朱敏(北京师范大学)赵国昌(西南财经大学)

2.  上大学会影响女性生育行为吗——基于高校扩招的准自然实验

赵国昌(西南财经大学)、朱州(西南财经大学)

评论人:宋弘(复旦大学)刘宏(中央财经大学)

 

扶贫效应【1621,主持人:罗楚亮】

1.  精准扶贫促进了贫困家庭创业吗?——基于CLDS的实证研究 金江(华南理工大学)、黎泳康(中山大学) 评论人:陈钟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貂(西南财经大学) 

2.  不止于减贫:国家贫困县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

王貂(西南财经大学)、徐舒(西南财经大学)、杨汝岱(北京大学)

评论人:丁海燕(浙江财经大学)黎泳康(中山大学)

 

医疗保障【1629,主持人:孙三百】

1. 中国农村医疗改革的收入再分配长期效应——基于异质性家庭医疗消费选择的实证研究

周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全红(湖北经济学院)

评论人:孙伟增(中央财经大学)苏诺雅(北京大学)

2.  健康冲击对家庭消费的即期和跨期影响——兼论非医疗消费增加之谜

苏诺雅(北京大学)、符国群(北京大学)

评论人:刘泉林(上海财经大学)周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教育与就业【1710,主持人:邓曲恒】

1.  过度教育引致了收入惩罚吗?——来自招聘方和求职方资质匹配的经验证据

郑燕巧(浙江财经大学)、张晓奇(浙江财经大学)、朱宇(University of Dundee)

评论人:杨娟(北京师范大学)孙培伦(上海财经大学)

2.  “好学生”等于“好员工”?——来自上市公司招聘简章的证据

孙培伦(上海财经大学)、李昕滢(上海财经大学)

评论人:邓曲恒(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张晓奇(浙江财经大学)

 

环境与劳动【1722,主持人:韩军】

1.  环境规制、劳动力配置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刘朝良(复旦大学)、陈诗一(复旦大学)、金浩(复旦大学)

评论人:孙文凯(中国人民大学)沈煜(中国人民大学)

2.  蓝天保卫战与城市吸引力:空气污染影响劳动力流向的经验研究

沈煜(中国人民大学)

评论人:韩军(中国人民大学)刘朝良(复旦大学)

 

区域发展【1726,主持人:邢春冰】

1.  交通发展、资源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278个地级市的多重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黄振雄(湖南大学)

评论人: 李冰冰(清华大学)万海远(北京师范大学)

2.  为投资辩护: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创业带动作用

万海远(北京师范大学)

评论人:孔军(西北大学)黄振雄(湖南大学)

 

分会场报告II

时间:1:30-3:30

人力资本形成I【1610,主持人:王春超】

1.  Science and Training: The Effect of a Science Training Program on Students’ STEM Career Choices

Yi Lu(Tsinghua and NUS)and Hong Song(Fudan)

评论人:张丹丹(北京大学)王春超(暨南大学) 

2.  长期自然灾害会促进人力资本吗?

张之的(浙江大学)、阮建青(浙江大学)

评论人:刘宏(中央财经大学)宋弘(复旦大学)

3.  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发展关系研究——来自田野实验的证据

王春超(暨南大学)、林俊杰(暨南大学)

评论人:陈媛媛(上海财经大学)张之的(浙江大学)

 

人力资本形成II【1620,主持人:赵国昌】

1.  家庭教育、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学业成绩——来自初中生的大样本调查

杨娟(北京师范大学)、赵心慧(北京师范大学)

评论人:赵国昌(西南财经大学)梁书源(西北大学)

2.  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相对排名对学生教育产出的影响

朱敏(北京师范大学)、高曼(北京师范大学)

评论人:刘毓芸(中山大学)刘靖(中央财经大学)

3.  劳动合同与子女教育期望:收入效应还是预期效应?

梁书源(西北大学)、亢延锟(西北大学)

评论人:赵心慧(北京师范大学)朱敏(北京师范大学)

 

收入分配【1621,主持人:罗楚亮】

1.  我国城镇居民就业结构变迁与收入差距研究

李冰冰(清华大学)、吴斌珍(清华大学)

评论人:罗楚亮(北京师范大学)杜鹏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差距演变及其原因:1995-2013

丁海燕(浙江财经大学)

评论人:苏诺雅(北京大学)李冰冰(清华大学)

3.  要素成本与中国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来自最低工资与贸易自由化的证据  杜鹏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徐舒(西南财经大学)、刘睿雯(西南财经大学) 评论人:万海远(北京师范大学)丁海燕(浙江财经大学)

 

工资差距【1629,主持人:孙三百】

1. Do Workers Value Flexible Jobs? A Field Experiment on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   

Haoran He(北京师范大学), David Neumark(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Qian Weng(中国人民大学)

评论人: Shan Jin(Virginia Tech)郑筱婷(暨南大学)

2.  Self-Selection and the Wage of Migrants in China

Suqin Ge(Virginia Tech) and Shan Jin(Virginia Tech)

评论人:许敏波(北京师范大学)王亚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  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与劳动力的地区错配

罗楚亮(北京师范大学)、刘盼(北京师范大学)

评论人:刘朝良(复旦大学)王亚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1710,主持人:秦雪征】

1.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如何影响地区就业? 

赵春明(北京师范大学)、李震(北京师范大学)、李宏兵(北京邮电大学)

评论人:黄振雄(湖南大学)梁文泉(暨南大学)

2. 就业的创造

梁文泉(暨南大学)、孙三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评论人:沈煜(中国人民大学)孙文凯(中国人民大学)

3.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指数构建与检验

孙文凯(中国人民大学)、赵忠(中国人民大学)、单爽(中国人民大学)、刘问鼎(中国人民大学)

评论人:屈小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李震(北京师范大学)

 

劳动力流动、分割与融合【1722,主持人:韩军】

1.  地区方言环境对于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韩军(中国人民大学)、林璐霞(中国人民大学)

评论人:孙培伦(上海财经大学)朱梦冰(北京师范大学)

2.  房租上涨如何影响流动人口的消费与社会融入——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孙伟增(中央财经大学)、张思思(暨南大学)

评论人:刘学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王丽莉(复旦大学)

3.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Groups in China

Mengbing Zhu(北京师范大学)、Xiaobing Wang(University of Manchester)、Nanak Kakwani(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李实(北京师范大学)

评论人:韩军(中国人民大学) 孙伟增(中央财经大学)

 

劳动力市场匹配【1726,主持人:邢春冰】

1.  The Great Stampede: Financial Crises and Unemployment Traps

Xiaodong Fan(Monash University) and Chao He(华东师范大学)

评论人:乔雪(清华大学)黄勔(西南财经大学)

2. 工作搜寻影响因素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北京和山东地区高校毕业生的生存模型分析

孔军(西北大学)

评论人:陶美娟(中央财经大学)邢春冰(北京师范大学)

3.Does College Location Affect the Location Choice of New College Graduates-Evidence from China

Mian Huang(西南财经大学) and Chunbing Xing(北京师范大学)

评论人:孔军(西北大学)翁茜(中国人民大学)

 

分会场报告III

时间:3:50-5:50

区域发展【1629,主持人:孙三百】

1. 中国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增收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梁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陈钟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评论人:梁文泉(暨南大学)孙三百(中国社会科学院)

2. 户籍歧视、人力资本与劳动力配置

王丽莉(复旦大学)、乔雪(清华大学)

评论人:秦雪征(北京大学)陈钟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人口年龄结构【1620,主持人:赵国昌】

1. 老龄化的红利——内生人力资本投资机制下延迟退休效果的再评估

邱牧远(中国工商银行)、王天宇(中国人民大学)、梁润(北大汇丰商学院)

评论人:刘盼(北京师范大学)刘学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 公共教育、养老保险与长期收入分配——基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张昭(西安交通大学)、杨澄宇(北京师范大学)、马草原(西安交通大学)

评论人:何超(华东师范大学)邱牧远(中国工商银行)

3. 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与经济增长——典型事实、理论与跨国经验

刘学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传勇(上海交通大学)

评论人:梁书源(西北大学)张昭(西安交通大学)

 

性别结构与性别歧视【1610,主持人:王春超】

1. 性别比失衡、彩礼与子女支持 

张川川(中央财经大学)、陶美娟(中央财经大学)

评论人:朱梦冰(北京师范大学)张晓奇(浙江财经大学)

2. 二孩政策与性别歧视——来自公开招聘自然实验的证据

刘毓芸(中山大学)、吴林(中山大学)

评论人:陶美娟(中央财经大学)刘靖(中央财经大学)

3. 退休年龄政策与我国城镇性别工资差异

刘靖(中央财经大学)、封进(复旦大学)

评论人:Shan Jin(Virginia Tech)刘毓芸(中山大学)

 

收入流动性【1621,主持人:罗楚亮】

1. 家庭背景、职业选择与社会流动性

王霄(西北大学)、秦雪征(北京大学)

评论人:周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泉林(上海财经大学)

2. 高等教育收费与代际流动性

吴坤(上海财经大学)、刘泉林(上海财经大学)、陈媛媛(上海财经大学)

评论人:罗楚亮(北京师范大学)郑筱婷(暨南大学)

3. 城市产业的就业扩张与居民收入的代际流动

郑筱婷(暨南大学)、袁梦(上海财经大学)、王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评论人:黎泳康(中山大学)王霄(西北大学)

 

留守儿童【1722,主持人:韩军】

1. 人口调控政策、入学门槛与儿童留守 

陈媛媛(上海财经大学)、傅伟(美国理海大学)

评论人:邢春冰(北京师范大学) 张丹丹(北京大学)

2. 童年时期的父母关爱缺失与犯罪:来自监狱个体数据的证据

张丹丹(北京大学)

评论人:翁茜(中国人民大学)陈媛媛(上海财经大学)

 

分论坛研讨规则

1.     每篇论文总时间不超过50分钟:每篇论文宣读时间控制在20-25分钟(重点谈研究思路、核心观点和创新之处);论文宣读后,点评人进行评议,时间各为5-10分钟;小组讨论及报告人回应时间为5分钟。请各方严格控制时间。

2.     请所有与会代表会前认真阅读本小组论文或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论文,积极准备发言。评议人可从选题价值、研究方法、文献征引、论证逻辑、文字表述、结论含义等角度,就论文的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做出具体的评价,并提出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及修改的建议。

3.     请参会代表本着相互尊重、平等讨论的精神,积极参与小组研讨。

 

论文评选流程与规则

为使论文的评选工作公平、规范和有效进行,《经济研究》编辑部、论坛学术委员会和论坛组委会共同组织论文评选工作。

1.     初筛:对投稿论文进行初步筛选,对于学术水平明显低下、严重不符合学术规范及不符合论坛选题方向的论文进行删除。

2.     匿审:经过初筛的论文由两位专家进行匿审,专家需依据学术规范以及研究质量等要求对论文进行打分与等级评定。将投稿论文按得分(“强烈推荐”计5分,“较强烈推荐”计4分,“推荐”计3分,“不推荐”计0分)进行排序,排序的结果以论文题目的形式向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公示,之后确定论坛入选论文名单。

3.     宣讲:每个分论坛安排特邀专家进行评议,结合论文本身质量及作者的宣讲表现,评议专家给论文进行评级与打分。

4.     学术委员会审议:按照匿审环节得分占比为50%、宣讲环节得分占比为50%的原则,计算每篇论文的最终分数,并对所有论文进行排序,选取前10-15篇论文提交学术委员会进行讨论审议,由学术委员会最终确定向《经济研究》推荐进入匿审的名单。

5.     最终确定进入《经济研究》匿审的名单,将由《经济研究》公众号进行信息推送。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BNU Business School)是在中国师范类大学中成立最早的经管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始建于1979年9月,由著名经济学家陶大镛先生担任第一届系主任。1985年更名为经济系,1996年6月组建为经济学院,2004年3月更名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百余年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以“经邦济世、励商弘文”为使命,致力于创办将经管教育、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的办学模式,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的重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一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我院的理论经济学获评A-,并列全国第五位。2016年,学院顺利通过EQUIS国际认证,标志着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国际化办学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有比较齐全、层次合理的学科结构。现设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会计系、战略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等7个系;有经济学(实验班)、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瀚德实验班)、会计和国际商务管理(实验班)等5个本科专业;主要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三个一级学科,涵盖了11个二级学科和学术硕士授权点,包括MBA在内的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8个博士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外,还有10余个研究院、所、中心,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与法国合建的BNU-GATE实验经济学等实验室6个。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3人,其中25人获国外博士学位。目前学院有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1名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名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学院还聘任了包括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 Heckman、Christopher A. Pissarides、Amartya Sen在内的3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兼职教授或荣誉教授。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学院的科研产出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共承担了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2项,有4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等奖项,并有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同时,学院教师还积极参与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对中国的就业、收入分配、贫困、教育、金融、贸易、公司治理等领域的改革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院以“拓宽基础、加强融合、尊重个性、追求卓越”为人才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的专业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勇于实践的高素质创新创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学院有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学生2300余人,占全校在校生总数的10%,其中本科生900余人,学术型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0余人,MBA学生9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学院同时还提供双学位、“世界经济与中国”全英文硕士、高管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学院是教育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时也是在师范院校中创办MBA教育项目的首批高校。学院重视学生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实行“励弘计划”—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和新生导师制。学院重视学生的国际化经历,已与40余所国外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超过40%的学生有机会前往这些大学进行交换学习或游学。 学院有长期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75%。形成了数个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如中法BNU-GATE、中匈SEBA-CERSHAS、中美Capital Business Forum、中澳Forum等),有2个全英文项目(全英文硕士项目“世界经济与中国(World Economy and China)”和本科生瀚德(Maxdo)实验班项目)。每年定期举办国际暑期学校,承办金砖五国校长论坛的经济分论坛,是“金砖国家大学联盟”经管小组的秘书处单位。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以“经邦济世、励商弘文”为使命,以“多元、包容、创新、责任”为价值观,正在向着具有人文底蕴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经管学院的目标迈进。

 

会场地点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