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点
   首页» 教师观点
教师观点
韩丽丽:找准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的“流量密码”
发布时间:2022-07-05       浏览量:

    网络因为其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成为大学生共享学习资源、关注社会问题、便利日常生活的鲜活平台,用得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增量”,释放正能量。我们应把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深度创新,找准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流量密码”。

    围绕青年关注,把握网络舆论引导权。当前,各类学生管理风险向网络空间传导的趋势较为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围绕大学生关注的方针政策、关心的热点话题,主动设置议题,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发声,抢占宣传阵地话语权。新冠肺炎疫情中世界各国的抗疫表现让青年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北京冬奥的成功举办、冰雪健儿们的优异成绩,让青年学生看到中国的强盛、自信、团结和智慧;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让青年学生更加崇拜革命先辈。青年学生一人发布一条主流意识形态的网上信息,就能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形成主旋律、集聚正能量。

    基于青年需求,提升数字校园治理力。网络是高校教师了解学生、联系学生的有效平台。经常“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能更好地走近青年学生、凝聚向上的力量,拓展党团班寝建设新空间。走近学生的目的是服务学生,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工作机制,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提高数字校园治理效能。进一步推动学校工作上网、服务上网、活动上网,让青年学生通过手机等移动端能快速获取活动信息、学校通知和新鲜资讯,增强联系服务青年学生的实效性和多样性,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更顺畅,从而得到更多的响应和支持。

    引发青年共情,打造网络育人新范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形式上的改变、内容上的共情来真正说服和吸引学生。首先,要“抓眼球”。针对大学生群体碎片化的网上阅读习惯和多元化的信息接受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下功夫,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信息生产的创新吸引学生。其次,要“触灵魂”。注重根据目标群体的圈层化、个性化特点打造议题。国风国潮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的战“疫”素材,冬奥群星、平民英雄等奋斗榜样都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更容易与青年学生形成共鸣。最后,要“造品牌”。设计“网络思政课堂”、“云”党课、“云”团日、“云”主题班会、“云”志愿服务等优秀网络作品,选出“科普主播”“知识网红”“青春宣讲团”等讲政治、懂网络、敢担当、善创新的优秀学生代表,树立身边榜样,形成示范效应。

    厚植青年情怀,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一方面,当代青年可以在差异中寻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结合点,将励志的成长追梦故事、对真善美与和平的追求等通过网络向世界展示。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国际网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通过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可以推动世界优秀文化、先进科研成果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师生情感交流、心灵沟通。通过激发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性论坛的热情,引导其协助维护网络主权,传播有国际关怀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可以更好地形成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22年7月5日第02版:中教评论·时评,作者韩丽丽,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7/05/content_61178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