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点
   首页» 教师观点
教师观点
蔡宏波:融合前沿产业集群 倍增金融集聚效应
发布时间:2022-01-11       浏览量:

    当前发展较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充分体现了集聚效应的优势。伦敦作为英国乃至欧洲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开放的外汇市场带动金融业的全面繁荣,从而吸引了全球的央行、金融机构到伦敦开展外汇交易。与英国伦敦着重发展外汇以及衍生品市场不同,美国纽约的优势则体现在金融要素市场上,作为全球重要的股票交易中心,拥有证券交易品种最全面也最专业的纽交所(NYSE)和专门服务于科技类型和互联网企业的非传统交易所纳斯达克(Nasdaq)证券交易所。在每年上市IPO申请数量以及所有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方面,这两个交易所长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对于东京来说,其遵循多核心、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大金融开放程度,通过健全的金融体系来打造竞争优势。而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则通过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基础以及卓越的高等教育水平来提高其金融集聚发展水平。


    通过分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我们发现,金融集聚区的辐射效应可以使周边城市获得丰富的外溢资源,而周边次级中心实体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为核心城市金融产业进一步集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以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出发点,临港新片区进一步提升金融集聚度可以从两个方向着手。


主动对接陆家嘴,建设开放新高地


    临港新片区紧邻中国最大的国际性金融集聚区陆家嘴,因此,新片区亟需加强与陆家嘴金融集聚区的联动与资源置换,发挥临港新片区在空间、土地、交通、财政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承接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外溢资源。


    1.加大对跨境金融发展的扶持力度,统筹新片区离岸金融与陆家嘴在岸金融建设,实现错位互补、协同发展。上海离岸贸易的繁荣发展为离岸金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助力企业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迈进,进一步提升新片区金融集聚区的辐射力和资源外溢能力。上海集聚了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涉及遍布全球的供应链系统,对跨境金融服务有较为广泛的需求,同时,本土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跨境交易和结算需求。因此,新片区应积极探索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和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等更多高效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务,并立足我国优势资源,加深与金融管理部门的合作,稳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的可兑换进程。其次,加快推进市场主体的集聚进程,除了引进交易场所、金融交易平台、清算结算机构、国内外金融组织等功能性机构外,同时也要加大对投资类机构的扶持力度,优化税收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开展离岸业务。最后,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推进金融科技的拓展应用,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对离岸资金流进行密切监控,及时排查风险隐患。


    2.贯彻落实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精神,加快推进全方位、深层次、高水平的金融业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方面,临港新片区已经取得了初步进展:根据《上海临港新片区两周年成绩单》,目前新片区共有外商投资企业(包括分支机构)2200多家,2021年前7个月新片区实到外资4.37亿美元,同比增长55%,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一批高质量前沿产业外资项目、总部型外资项目纷纷在临港落地。因此,新片区应充分发挥好试验田的作用,推进投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提升境外金融人才出入境、停居留便利水平,完善电子口岸签证制度,放宽境外专业人士从业限制。积极探索支持总部经济、跨境金融服务、离岸业务、再保险业务、自由贸易账户、境外投资等方面的特殊税制安排,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支持企业服务出口的增值税政策。


发挥金融集聚区的辐射效应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产业主导方向,将实体经济与自贸区的功能相结合。临港新片区背靠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工业发展基础最好的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配合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投融资需要,吸引装备制造业、化工、运输等长三角地区优势工业企业到新片区设立常驻金融业务办公点,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在产业集群的建设上,新片区两年来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已构建成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人工智能为核心产业,以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为优势产业,以及以绿色制造、氢能产业为未来产业的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的前沿产业集群。新片区自成立以来累计签约项目765个,涉及投资额4478亿元,其中重大前沿科技产业项目272个,涉及投资额3316亿元。未来,临港新片区应牢牢把握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围绕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提升金融集聚度和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金融集聚区的辐射效应。


    1.加强产业链的区域联动,实现区内区外的水平和垂直分工。针对国内企业产业链布局的薄弱环节,加快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龙头产业和配套产业增强原材料的本地化配套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区内产业布局和自主创新能力,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深化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同时借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聚经验,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2.加大对新片区内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新片区优势产业向长三角地区拓展。对于人工智能产业,需要加大对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实现本土化硬件安全自主可控。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则需要依托周边院校的平台资源,加快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从而全面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则要聚焦精准医学、精准药物、精准医疗器械、精准诊断等领域,引进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端特色医药产业,探索互联网医院发展模式。此外,设立规范化、高水平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在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产业发展基金群,不断拓宽科创企业的股权直接融资渠道。


    3.借鉴国际都市圈的经验,发挥新片区金融业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作用。支持长三角地区优质企业进入科创板或发行债券,引导形成“PE+上市公司+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产融发展新模式。另外,推动上海自贸区期货交易平台和浙江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共建与信息共享,依托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扩大现货交易规模。在航运方面,推进“中国洋山港”保税船舶登记,大力发展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结算、航材租赁、船舶交易和航运指数衍生品等业务,提升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提高新片区的物流运输能力。


(本文是上海市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原文刊发于社会科学报第1787期第2版,作者蔡宏波,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自贸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姜玫如,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自贸区研究中心研究员。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E3-kM1znyA5-eUKX2Pwu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