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点
   首页» 教师观点
教师观点
魏浩:进口竞争不足 尚难有效倒逼企业改革
发布时间:2019-01-04       浏览量:

中国在2018年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魄力和决心,中国进口贸易的发展情况怎样?世界各国该如何通过参与中国进口从而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内各级政府和广大外贸企业该如何通过主动扩大进口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很多课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1226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魏浩在京发布由其主编的国内首部进口贸易方面的报告《中国进口发展报告(2018年)》(以下简称《报告》)。记者发现,《报告》运用大量数据,针对中国货物进口发展的历史演变、国际地位、对世界进口的贡献、产品结构、国别结构、在中国市场上比较优势的变化、各种维度的进口排名进行了具体测算和统计分析,对于厘清中国进口现实、讲好中国进口故事、总结中国进口经验、纠正中国进口认知、发挥中国进口作用颇有借鉴意义。

《报告》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物进口规模日益增加,进口总额从1978年的109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18410亿美元,增长了169倍。中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例从1979年的0.93%上升到2017年的11.59%。中国的进口来源国从2001年的181个地区增加到了2017年的218个地区。在2012-2017年期间,中国进口对世界进口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22.5%。自2009年超越德国上升到世界第2位后,中国就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的位置,仅次于美国。

“进口数据的变化最能说明中国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不过,即使从国家的层面已经充分肯定了扩大进口的作用,仍有部分政府机构和企业排斥进口。”作为最早关注中国进口贸易问题并长期跟踪、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者之一,魏浩早在2004年就明确提出“对进口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应重新认识”,2005年明确提出,“我国未来将成为进口大国”。他告诉《中国贸易报》记者,以往,一般认为进口增加会冲击国内和当地的产业,不利于经济发展,但实际上最新的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表明,适度的进口不仅不会冲击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生产要素特别是先进生产要素、国内稀缺要素服务经济建设,或是通过进口最终消费品引入竞争,倒逼当地企业改革等途径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目前,进口竞争不足导致倒逼国内企业改革的机制还没有发挥作用。

魏浩通过比较中国与世界的进口结构发现,中国进口了较多的非农业型初级产品,而中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和特高技术产品的进口相对较少。

不同国家的出口商一定最为关心本国哪类产品更受中国欢迎。魏浩研究发现,入世以来,中国从发达国家、发展中大国的进口产品结构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比如,依然是从发达国家主要进口技术类产品,特别是从美国、德国进口中高技术产品、高技术产品和特高技术产品;中国依然是从巴西主要进口初级产品,从印度和南非进口初级产品和非技术类产品,从墨西哥进口技术类产品。不同的是,中国从周边地区主要进口的产品从2001年的低技术产品、中等技术产品变为2016年的中等技术产品、中高技术产品。中国从俄罗斯主要进口的产品从2001年的初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变为2016年单一的初级产品。

这一分析有助于世界各国厘清中国进口市场的需求,准确判断自身产品的比较优势,更好地扩大对华出口,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而为了更好地服务“主动扩大进口”, 魏浩还统计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3个地级市、97个行业、229个进口来源国/地的数据,制定了《中国进口排行榜》,帮助各级政府、各类行业、各个企业了解中国进口贸易的格局,比如广东是中国进口最多的省,中部和西部进口最多的城市分别是郑州市和成都市。

来源:《中国贸易报》,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