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听 说:方寸之间的力量——暨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学术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7-04-10       浏览量:

听·说:方寸之间的力量

——暨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学术座谈会

 

听,经济泰斗,古今大道,于象牙之巅品芳华。

说,一家之言,中西学术,至帝都中心辩雌雄。


    2017年3月21日上午,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王室讲席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到访北京师范大学,并在京师学堂第三会议室举行座谈会,与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此次座谈会由李实老师主持,学院院长赖德胜老师、分党委书记孙志军老师、副院长崔学刚老师、新南威尔士大学Nanak Kakwani老师、曼彻斯特大学王晓兵老师以及学院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皮萨里德斯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和劳动经济学。由于在市场搜寻理论和宏观经济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皮萨里德斯与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戴尔•莫特森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演讲中,皮萨里德斯教授从四次工业革命中获得的证据对技术变革和劳动力市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考察了不同工业革命对于生产规模、消费类型、工作性质、雇佣模式等方面的影响。

  谈起讲座中的内容时,与会的戴觅老师讲到:“皮萨里德斯教授重点提到了技术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形态各个方面的改变,甚至出现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只有保持不断的学习进步状态,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才能在这场技术竞争中争得先机,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或许这就是学术精神的感染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皮萨里德斯教授以循循然善诱人之态度,博人以文,约人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主题演讲之后,学院万海远老师、何浩然老师、崔学刚老师、许敏波老师、戴觅老师、朱敏老师等六位教师代表与皮萨里德斯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并就各自的研究进展向皮萨里德斯教授进行了汇报。

  作为国际贸易学和发展经济学方向的研究学者,戴觅老师在座谈中针对欧盟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到底如何影响了它们的就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他提到,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有了国外的巨大市场,中国的人口红利和积攒了几十年的资源井喷式地被释放出来,一夜之间成为了世界工厂,很多国外的产品都标注了“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导致欧美很多低端代工产业转移到中国,所以对他们的低端产业就业造成一定冲击,逐渐形成一股“中国威胁论”,认为是中国导致了欧美大量失业。从这个背景出发,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成为崛起的新生力量,对欧洲的就业到底是正作用还是副作用呢?戴老师通过收集1995年到2007年欧盟对中国出口进口的数据,同时考虑对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定量地确定中国市场对欧盟制造业失业率的影响。初步的研究发现,其实相对于技术和老龄化对失业的冲击,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冲击效果是很小的,失业最主要还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包括现在比较火的人工智能对人的替代。

  在座谈会中,何浩然老师表示,按照皮萨里德斯教授的匹配理论,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作弹性的引入对匹配双方有促进作用。工作弹性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措施,在中国称作“非标准就业”。理论上,它的使用在一方面能增加雇员福利,降低雇员的失业率,另一方面能够减少雇主的用工成本。但是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现有的对工作弹性对劳动力市场的匹配严格影响的研究是不充分的。针对这一问题,何老师创造性地提出在劳动经济学中引进了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行为与实验经济学是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自“十二五”以来重点支持的两个发展领域之一。何老师解释道:“劳动力市场很复杂,皮萨里德斯教授的理论要求了中央式的匹配方式,这种方式对信息的广度上和精度上都有要求,但往往我们缺乏这样的信息,或者说信息的变化太多、太快。基于实验的方法获得相对干净的数据,将相互交杂的信息分离出各自的影响,这是实验经济学能做到的。”

  谈到CHIP(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Survey)数据库时,万海远老师指出CHIP数据库的三大特点:一是数据采集时间长,自1988年开始近三十年的中国家庭微观数据;二是高质量的微观数据放眼全球也是少有的;三是拥有国际化的数据调查团队,该团队由来自中美英等多国著名高校知名学者与专家组成,学者与专家全程参与数据库的构建;四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缺乏家庭微观数据的问题。皮萨里德斯教授对CHIP数据库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他希望能在数据的公开性方面惠及更多的学者,也期待自己所在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术团队能与CHIP团队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同样是对中国收入分配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许敏波老师基于CHIP数据库,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经过比较巨大的发展变化后现在已经进入到比较稳定的状态。现在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已经与新加坡、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的劳动参与率比较接近,如果将这些国家的劳动参与率作为一个自然的劳动参与率的话,那么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到这种自然的劳动参与率的范围之内。而为了验证这种状态是否是稳定的,许老师研究了中国的女性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劳动参与率已经趋于平稳不太有可能继续下降,反而有可能会上升。皮萨里德斯教授在听取了其研究之后表示:国外对劳动参与率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男性,建议其在研究中考虑男性的劳动参与率。在讨论过程中,许老师也提到其研究主要侧重于验证中国劳动参与率是否进入一种平稳状态,男性的劳动参与率变化不明显,而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更适合做中国劳动参与率的研究。当然,如果更详细的研究整体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皮萨里德斯教授的建议也是值得考虑的。

  作为用来解决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配对问题的匹配市场理论也是此次座谈会中热议的话题之一。朱敏老师在座谈会中对centralized matching market进行了简单回顾,尤其以高考录取问题为例,探讨了了如何设计更加简单直观、公平的录取制度。最后,向教授提出为什么有的匹配市场是采取centralized的方式,有的采取decentralized的方式这一问题。在回答上述问题时,皮萨里德斯教授对为什么有的匹配市场是采取centralized的方式,有的采取decentralized的方式这一问题的回答非常精辟。他提到解决这一难点关键仍然在于获得信息困难所造成的摩擦问题,以及市场的大小问题。Centralized matching需要市场足够大,或者说足够厚,也就是有足够的人和组织进行交易。同时,Centralized matching需要市场双方更容易获得关于交易对方类型的信息,否则,摩擦问题会导致centralized的组织成本较大。

  另外,多学科交叉研究在此次座谈会中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崔学刚老师汇报的题目是“神经科学方法在经济学(会计学)研究中的应用——以货币薪酬合同的主观定价研究为例”。他首先介绍了一项神经会计学研究,即“货币薪酬合同主观定价”问题研究,,例如传统经济学上看来无区别的两份货币薪酬合同:一份合同条款是基本保底工资3元,如果完成业绩考核奖励8元;另一份合同是基本工资11元,如果完不成业绩考核罚款8元。这两份合同下要么收入3元(不能完成业绩),要么11元(完成业绩)。但是大量的行为实验证明,员工更偏好第一种奖励合同,他们对奖励合同的主观定价高于同种激励程度的惩罚合同。然而决定这一主观定价行为的大脑认知和决策机制是什么,即与货币激励相关的脑区活动以及神经回路反应情况如何,我们对业已进行的相关研究做了。随后,我们就神经经济学与神经管理学研究前景以及基本策略等问题向皮萨里德斯教授进行了请教。针对崔老师的汇报和问题,皮萨里德斯教授饶有兴趣地进行了点评与解答。他强调神经科学方法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介绍了他的几个同事的相关研究及取得的成就。他介绍说目前为止神经科学方法的应用更多地在社会学和幸福学领域,在企业微观领域的研究有待开发,神经科学方法在管理学或会计学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前途,因为相关研究问题本身很有意义,如果能够解开人们在经济决策和管理(会计)行为中的大脑“黑箱”,并以此来修正或创新现有的经济学模型,将是经济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当然,相关研究由于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的引用,可能有个被认识、检验和接受的过程,有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程度的抵制,只要坚持方法的科学性,不断解决传统经济学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增强经济学的解释能力,慢慢地会被主流经济学家或学术期刊所尊重和接受的。

  从戴觅老师的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成为崛起的新生力量,对欧洲的就业到底是正作用还是副作用到何浩然老师的创造性地在劳动经济学中引进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万海远老师的中国经济、劳动经济学的探讨到崔学刚老师的神经科学方法在经济学(会计学)研究中的应用;从许敏波老师的对于中国劳动参与率的研究到朱敏老师以高考录取问题为例,探讨如何设计更加简单直观、公平的录取制度。皮萨里德斯教授对各位老师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深入浅出,给出了很多积极的意见。何浩然老师说:“皮萨里德斯教授作为匹配理论最主要的贡献者,对我提出了很多启发性和中肯的建议。首先,他肯定了我的研究的意义,再次,他谈了对我的研究主题的侧重,建议我在我的研究基础上,加入不同人群类别的影响因素,以此检验弹性工作对于用工周期的影响。”

  谈起对皮萨里德斯教授的印象,参与交流的老师们感慨颇深。崔学刚老师表示: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思维非常活跃,在报告中很容易抓住要点并意识到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学识渊博,对经济学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任何经济学问题上都能谈出自己的一定想法。在采访中,每一位老师都提到了教授谦虚的学术态度、严谨的处事精神和不凡的人格魅力。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座谈会中,探讨和交流成为学术的媒介。也因为学术,让国界变得模糊。当记者问到与会老师对于此次座谈会有什么期待时,万海远老师说:“期待今后能与皮萨利德斯教授本人以及其学术团队展开更加深入的学术交流,对于学院能提供与学术大咖进行交流的机会表示感谢,愿学院能在将来的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成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术之路,需要每一位开拓者于方寸之中孕育出无穷之力量。这是中国学者们努力的方向,亦是世界各国学者用尽毕生而奋斗的目标。

  愿学术之心不老,愿学术之情不灭!

 

(供稿:院研究生会、学生会)